不同于業界對Sub-6GHz頻段的熟悉,毫米波在為5G打開了一塊新天地的同時,也為測試測量領域帶來了一塊亟待開采的“無人之境”。信道特性的未知性,天線陣列的難測試性以及后續OTA測試的高要求,都使得毫米波測試困難重重。
5G毫米波測試的多重困難
NI用集成化的方式,將其算法部署到FGPA,并提供不同頻段的雷達頭,對應5G場景化的應用推出了實時帶寬高達2GHz的NI 毫米波收發儀系統,很好地解決了測試設備功耗及尺寸大小的制約因素,甚至方便一些客戶隨身攜帶進行外場測試,例如信道測量等。
據馬力斯介紹,其實在5G非常早期,很多客戶在進行毫米波領域設計原型的時候,就選用了NI的毫米波收發儀系統,例如NOKIA。由于統一源于NI以軟件為中心的理念,這套系統同樣適用于測試場景,只需將其軟件進行版本升級以滿足測試的指標和規范即可,例如,部分NI客戶已經將其用于77GHz汽車毫米波雷達的測試。“只需更換前端不同頻段的射頻頭,這套毫米波測試方案即可滿足不同應用領域的要求,”馬力斯補充道,“特別是高達2GHz的實時帶寬同樣非常適應一些研究所和高校的高帶寬前景應用。”
NI推出實時帶寬高達2GHz、可靈活更換前端射頻頭的毫米波收發儀系統。
作為5G首批“開拓者”,“NI其實很早之前就已經介入5G研究,”馬力斯強調道,從2010年成立NI全球射頻通信領先用戶計劃至今,從國外的AT&T、NOKIA、Intel、NTT Docomo、SAMSUNG、 Facebook等到國內的東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上海無線通信研究中心(WiCO)等,NI早已在全球范圍內編織了一張5G商業網。
NI早在2010年就已推出全球5G射頻通信領先用戶計劃
加速5G領域半導體測試從概念到落地,NI的優勢正是其一直堅守的以軟件為中心的戰略。
當前,5G進入快速商業化的時間節點,“NI利用前期所積累的軟件優勢,基于其以軟件為中心的平臺,憑借PXI的定時、同步技術,可以幫助客戶快速應用到自身的5G商用化進程中,”馬力斯總結道,“不論是5G設計公司還是后期的量產測試,NI都會有很好的切入,而這都是源于NI從1976年成立至今始終堅守、投入并攜手合作伙伴、客戶一起共建的以軟件為中心的測試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