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科研院所改制,是近幾年來社會熱點話題,尤其是國家提倡“雙創”以來,科研院所被寄予厚望。李克強總理提出,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賦予科研院所更多活力。
作為央企所屬科研院所,中國電科40所、41所先人一步,在5年前就開始探索科研院所向更具活力和競爭力的現代企業轉型,并改制為中電科儀器儀表有限公司(“中電儀器”)。
在轉型過程中,中電儀器從一體化到企業化,實現體制機制“嬗變”;從“跟跑”到“領跑”,實現科技創新“核聚變”;堅持黨對國企的領導不動搖,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同頻共振。新生的中電儀器不斷演繹著“變與不變”的辯證法,闖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央企科研院所轉型之路。
一體化管理的實施,激發出新的活力,全所上下思維方式、組織方式、工作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科研、生產、市場、管理齊頭并進,一體化管理取得明顯成效。
體制機制創新:從一體化到企業化
在市場經濟浪潮沖擊下,一些科研院所茫然無措,日漸衰微。中國電科40所、41所則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按照中國電科黨組的要求,先行先試較早地實施改制,成為市場風浪中的弄潮兒。
中國電科40所、41所本部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高新區,雖然只隔了一條馬路,但以往兩個單位業務上的交流并不多,更談不上業務協同。
力分則弱:41所儀器技術和產品在國內優勢明顯,行業影響力大、地位高,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強,但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原因制約,儀器主業規模偏小已成 “頑疾”;而40所雖在核心元器件領域具有較好的技術資源,但受歷史原因影響,發展空間受限,經營困難甚至面臨生存問題。
2011年,熊群力出任中國電科總經理。經過深入調研,熊群力和中國電科黨組提出,這兩家單位具有很強的業務互補性,應該通過改革,實現協同發展、創新發展。
2012年底,兩所領導班子同時換屆,中國電科集團黨組為兩所設立了新型的頂層管理架構,實施40所、41所一體化管理,旨在打造“國內卓越、世界一流”的儀器儀表和元器件產業板塊。
為適應新的管理模式,以李立功為40、41所所長的領導班子確立了以“組織架構一體化、業務架構一體化、戰略管控一體化、薪酬體系一體化、企業文化一體化”的五項一體化重點工作并逐一推進。
40、41所由此成為中國電科重點推進的改革“先行者”和“試驗田”。
一體化管理的實施,激發出新的活力,全所上下思維方式、組織方式、工作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科研、生產、市場、管理齊頭并進,一體化管理取得明顯成效。
而一體化管理只是改革的初級階段,要“脫胎換骨”,實現科研院所的徹底變革,還需從公司制起步,加快推進向現代企業制度轉型。
歷經一年的討論研究,2015年5月8日,中電科儀器儀表有限公司(下稱中電儀器)在青島注冊成立,儀器儀表產業發展平臺建設正式拉開序幕。
在組織架構上,建立了“三會一層”的現代國有企業組織架構,黨委、董事會負責重大事項決策;監事會和紀委負責經營管理監督;經理層等負責決策執行。
在業務架構上,圍繞集團公司 “安全和智慧”兩大事業,梳理并形成“智能測試、智慧設備和高端元器件”三大業務板塊。
中電儀器領導班子大膽探索新機制、打造新動能——與地方政府洽談改革發展事項、邀請專業機構對股份公司設立及上市進行指導、多次召開專項會議討論改革方案和事業單位改制方案、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開展“五元”薪酬體系建設、探索產品經理制和事業部制……
兩年間,中電儀器圍繞聚焦企業化改革等“十項聚焦”和進一步推動企業化轉型等“六個進一步”的工作部署,改革發展兩不誤、兩促進,實現了“十三五”的良好開局。公司治理體系初步形成,各治理機構有效運行,現代企業制度和管控體系建設等工作有序開展。
面向市場的系列化產品不斷開發、生產管理 “降本增效”、民品產業爭先進位,產業化發展進一步加快。2016年,中電儀器35項測試儀器科研項目通過鑒定,其中11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4項國內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