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刷卡這件事,比如上公交刷公交卡、上地鐵刷地鐵卡、出門在外住酒店時,也有一張小小的房卡用于刷卡開門。那么這個刷卡的原理到底是怎樣的呢?這就要提到射頻識別(RFID)技術了。
一、什么是射頻識別技術
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是一種利用射頻通信技術實現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相對于傳統的條形碼、磁卡等接觸式識別技術,射頻識別技術可實現非可視、多目標識別,具有防水、防磁、壽命長、容量大、無機械損耗、信息可加密、內容可更改等優點。如今RFID 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最常見的如公共交通、門禁管理、二代身份證、公共食品藥品衛生管理等。如圖1所示都是我們平常經常看到的一些非接觸式卡,這些都是RFID技術的運用。
圖1 生活中常見的非接觸式卡
二、RFID讀寫卡原理
RFID讀寫卡工作頻率范圍為10~15MHz,通常工作選用的頻率為13.56MHz。讀寫器和電子標簽的工作次序通常有兩種時序:一種是讀寫器先發言(RTF,Reader Talk First):另一種是標簽先發言(TTF,Tag Talk First)。RTF方式:電子標簽只有接收到讀寫器特殊命令才發送數據。TTF方式:電子標簽進入讀寫器的能量場主動發送自身系列號。TTF方式的射頻標簽具有識別速度快等特點,適用于需要高速應用的場合。另外,TTF方式在噪聲環境中更穩健,在處理標簽數量動態變化的場合也更為實用,因此,更適于工業環境的跟蹤和追蹤應用。
RFID天線系統包括讀寫器天線和標簽天線,即一個讀寫卡系統包含兩個部分:非接觸式射頻卡(PICC)和閱讀器(PCD),其中PICC也叫射頻存儲應答器。他們之間交換數據是通過ISO/IEC 14443 TYPE A和TYPE B接口來進行的。下面分別簡述二者的工作原理。
三、非接觸式射頻卡工作原理
非接觸式射頻卡由時鐘提取、分頻鏈、序列電路、密勒碼產生器、整流器、調制器、電源管理、存儲器幾個部分組成,如圖2所示。
圖2 非接觸式射頻卡內部電路框圖
電子標簽與讀寫器采用電感耦合方式進行能量傳遞與通信。讀寫器的天線線圈產生高頻強電磁場,磁場穿過線圈的橫截面和線圈周圍空間,使得靠近讀寫器天線線圈的標簽天線在交變磁場中產生感應電壓。整流電路將耦合的射頻(13.56MHz)信號進行整流并經濾波電容C2平滑后,電源管理電路將在電源電壓達到內部電路工作電壓時激活卡內電路, 13.56MHz信號被分頻鏈電路分頻,可產生通訊所需的時鐘,此時鐘即是數據傳送的波特率。如果希望將分頻系數定為 128、256、1024、2048、4096或8192,則需預先選定。存儲在ROM中的信息(64位)經讀出后,可通過Miller碼產生器產生Miller碼,同時可用該Miller碼進行負載調制,并將存儲信息送出。
三、讀卡器工作原理
讀卡器由發送和接收兩個部分組成,下面分別簡述這兩個部分的工作原理。
發送:射頻RF信號從PCD基站芯片的引腳TX1和TX2輸出,可以直接驅動天線線圈。調制信號及TX1,TX2輸出的射頻信號類型(已調或無調制載波)相位關系均可由PCD基站芯片相應的寄存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