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生電子對。半導體在絕對零度狀態下,其內部形成介電子帶,導帶上不含有電子,正常狀態下,半導體可看作是絕緣體,不顯示導電性。當太陽能輻射到半導體時,禁帶寬度比光子能量小很多,半導體會快速吸收這種光,若半導體晶格對太陽能輻射量吸收較多,這時可脫離電子對半導體晶格的約束,產生大量自由電子,形成空穴。因此為了使半導體晶格約束電子轉換為大量自由電子,半導體禁帶寬度應小于光子能量,例如,硅禁帶寬度為1.15ev,半導體禁帶寬度和入射光能保持一致的條件下,光吸收效率較高,可產生大量空穴—電子對,然而當比攜帶能量大的光子射入半導體時,由于一部分光子被半導體晶格吸收,會損失一部分能量,造成發光效率下降。
2)空穴—電子對分離。當太陽能半導體照明系統周圍沒有電場時,半導體中均勻的分布著大量光激發的空穴—電子對,由于外電路沒有電流流過,需要利用某種方式在太陽能半導體中產生勢壘,確保激發的空穴 —電子對分開,持續的向照明系統外電路進行供電。通常情況下,P-N結主要用于實現這種勢壘,P-N結對于空穴—電子分離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若沒有設置外部電路,分離后的電子聚集在P、N兩層中,P-N結正向,逐漸朝著電位勢壘降低方向發生偏轉,分離停止后,恢復到正常狀態。P-N結之間電壓稱為開路電壓,照射光量和短路電流成正比。
3)載流子移動。空穴—電子對在光能輻射條件下不一定全部分離開來,分離數目和產生數目的比值稱為收集效率,在電荷濃度梯度和電場偏移效應作用下發生移動。通常情況下,載流子具有自動恢復平衡狀態的傾向,若過剩載流子壽命比P-N結電子移動時間短,P-N 結位置和過剩載流子壽命對于收集效率有著決定性影響,空穴移動到P層,電子移動到N層,正電荷和負電荷分別集中在半導體梁,使用導線連接這兩端,可產生電流。
結束語
近年來,太陽能半導體照明系統快速發展,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個照明領域,結合太陽能半導體器件應用特性,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半導體照明系統,不斷提高其發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