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用的CD和DVD播放器,辦公室的激光打印機,以及商場的條碼掃描器都有激光。另外,人們用激光治療近視視力,通過光纖網絡發送郵件,瀏覽視頻……似乎,我們每個人每天都使用激光。
人類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是1960年美國研制成功的,我國也在1961年研制成功國產首臺紅寶石激光器。之后,激光技術的運用領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重要。因此,激光技術被認為是與量子物理學、無線電技術、原子能技術、半導體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并列的20世紀人類最重大的科技發明。
現今,激光技術的應用已廣泛深入到工業、農業、軍事、醫學乃至社會的各個方面,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正在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奇跡般地改變著我們的世界。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激光?它是怎樣產生的,又是如何工作的?
這一切,涉及到一系列的偉大科學思想和科技創造。
激光的屬性
激光,是一種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因受激而發出的,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單色性好和相干性好等特性的光。
激光的產生機理可以溯源到1917年愛因斯坦解釋黑體輻射定律時提出的假說,即光的吸收和發射可經由受激吸收、受激輻射和自發輻射三種基本過程。眾所周知,任何一種光源的發光都與其物質內部粒子的運動狀態有關,當處于低能級上的粒子(原子、分子或離子)吸收了適當頻率外來能量(光)被激發而躍遷到相應的高能級上(受激吸收)后,總是力圖躍遷到較低的能級去,同時將多余的能量以光子形式釋放出來。
如果光是在沒有外來光子作用下自發地釋放出來的(自發輻射),此時被釋放的光即為普通的光(如電燈、霓虹燈等),其特點是光的頻率大小、方向和步調都很不一致。
但如果是在外來光子直接作用下,由高能級向低能級躍遷時將多余的能量以光子形式釋放出來(受激輻射),被釋放的光子則與外來的入射光子在頻率、位相、傳播方向等方面完全一致,這就意味著外來光得到了加強,我們把它稱之為“光放大”。
圖:激光產生機理:(左)受激吸收,(中)自發輻射,(右)受激發射
而激光的產生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粒子數反轉、諧振腔反饋和滿足閾值條件。通過受激吸收,使處于高能級的粒子數比處于低能級的越多(粒子數反轉),還需要在有源區兩端制作出能夠反射光子的平行反射面,形成諧振腔,并使增益大于損耗,即相同時間新產生的光子數大于散射吸收掉的光子數。只有滿足了這三個條件,才有可能產生激光。
激光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