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鎮江市自來水公司發布消息稱,通過借助物聯網傳感器檢測技術,2019年1至8月,鎮江市自來水綜合管損率為10.8%,已接近國務院制定的供水管網漏損率目標,并有望提前達標。國務院新版《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評定標準》規定:到2020年,全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
數據顯示,鎮江市DN75毫米(DN即管道的公稱直徑)以上的公共供水管網長約2000公里。這些管道埋設于地下,屬于隱蔽工程,用肉眼無法看出管道哪里有漏點。傳統尋找漏點的方法,是測漏人員在夜深人靜時用聽音器進行人工測漏。這種方法針對性差、效果有限,一年僅可找到300多個漏點。
據鎮江市自來水公司生產安全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起,鎮江市推行DMA(獨立計量區域)分區計量。通過對供水管道網絡進行獨立分區,并在每個區域的進水管和出水管上安裝流量計傳感器進行計量,通過網格化管理,從而實現對各個區域漏損狀況進行監測。
截至目前,鎮江市已安裝600多只分區計量水表,對相應“小區域”的水量變化進行數據分析。對于一些重點區域,還在軟件上設定了夜間小流量監控報警,每當流量變化大于5立方米/小時,數據欄自動報警提示,以便工作人員及時實地測漏分析原因。例如,2019年2月,系統報警:大橋家園片區夜間最小流量有所上升,凌晨流量達8立方米/小時。經過測漏維修后,現該片區夜間最小流量降至2立方米/小時。
僅2019年上半年,鎮江市利用區域計量、大表遠傳等數據集成,加強區域水量數據分析和預警,及時發現和處理了鎮江衛校片區、江濱新村、山林苑、長江花園等區域的新增漏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