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固體所能源材料與器件制造研究部楊勇研究員在微觀粒子的雙勢壘共振隧穿及基于此開展超高精度測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Phys. Rev. Research 6, 013087 (2024))。
在經典物理的世界里,一個物體不能跨越比其自身能量高的能量壁壘(即勢壘)。在量子物理的世界里,一個粒子則能以一定概率穿越比其自身能量高的勢壘。這種現象通常稱之為量子隧穿效應。
現代物理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人們生活的三維空間(實空間)是連續的嗎?換句話說,實空間是無限可分的么?在宏觀經典的世界里,基于日常生活經驗給出的答案無疑是肯定的:江河的流水,奔跑的動物,空中的飛鳥,以及自由下落的物體,無一例外的給予人們連續軌跡的印象。在經典力學中,用連續的坐標來描寫物體的運動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在量子世界里面,情況則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例如,當一個粒子的運動受到限制的時候,它的穩定態的能量只能取一些的離散值。在當代物理學的前沿研究中,一些嘗試統一量子力學和描述引力的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預測了一個最小長度的存在,通常取為普朗克尺度(lP),這個長度大約是1.6×10-35米。然而,這個長度的實驗檢驗是極具挑戰性的,因為它遠小于當前最精密的距離變化測量儀器 —— 發現引力波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 (LIGO) 能測量的最小長度 (大約是10-19米)。
該工作中,楊勇研究員系統的研究了任意形狀的雙勢壘體系的量子隧穿現象并證明了一個定理。這個定理表明,如果兩個勢壘之間的間距可以連續變化,即實空間是連續的,則只要適當調節勢壘間距,入射粒子不論能量多小均可以完全穿透雙勢壘體系。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共振隧穿。反之,如果實空間是不連續的,即存在一個非零的最小尺度(如普朗克長度),則當勢壘的尺寸或者粒子質量超過某個上限值的時候,共振隧穿現象就不再發生。更進一步,楊勇研究員深入分析了測不準原理帶來的影響,提出了一系列可能的用作檢驗理論方案的實際體系。該研究揭示了量子隧穿現象和量子引力理論這兩個看起來毫不相關的物理分支,可以通過最小空間尺度建立起深刻的聯系。這不僅彰顯了微觀粒子波函數相位的重要性,而且發展了基于雙勢壘的共振隧穿開展超高精度測量這一新領域,開辟了可能的檢驗最小空間尺度存在性的新途徑。
圖1. (a) 雙勢壘之間的量子干涉及隧穿現象;(b) 通過改變勢壘間距調控共振能級;(c) 給定能量下的量子隧穿概率隨勢壘間距的分布。
圖2. (a)微觀粒子被單勢壘幾乎完全反射;(b)滿足給定勢壘間距的條件下,同樣的微觀粒子在雙勢壘之間發生共振隧穿。其中,勢壘變化步長不小于普朗克長度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