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準:受到人才、資金、設備等方面約束,在國內的智能傳感器領域,大部分企業都是遵循以下兩種發展模式:一是進行芯片設計,然后委托芯片代工廠加工,再委托其他企業進行封裝測試,從而完成產品;二是直接采購國外的傳感器芯片,回國進行封裝測試,從而完成傳感器的制造。
而奧松電子選擇的道路比較特別,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甚至應用都是在奧松的產業園完成,我們掌握了全產業鏈各環節的核心技術,有能力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某一款產品的研發,甚至可以同時研發、制造多種類型的傳感器產品,以便快速滿足市場的需求。
國際幾大傳感器巨頭采取的都是IDM模式,所以這些公司能夠在產品的品類以及穩定性方面達到優秀水平。因此,奧松電子也選擇了同樣的運作模式,并且我們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感受到,IDM模式帶來的強大優勢。例如,疫情導致國際貿易活動受到沖擊,IDM模式保證了公司各生產運營環節安全可控、正常運行,奧松電子未來也會繼續堅持這條路。
構建產業鏈融通發展新生態
南方財經:你認為,應該如何改變廣東集成電路“設計強、制造弱”局面?
陳新準:目前,廣東省已開始著力改變集成電路“設計強、制造弱”的局面。《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到,到2025年,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營業收入突破4000億元,打造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聚集區。
為響應國家和廣東大力發展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的號召,已經有很多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項目也在廣東落地,尤其是標準集成電路制造項目。奧松電子也在建設兩條6英寸MEMS半導體生產線的基礎上,啟動建設8英寸先進MEMS特色半導體IDM產業基地。
但我們看到,盡管地方政府已經頒布了相關政策支持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產業發展,依然很少有企業進入MEMS傳感器領域。因此,我們希望政府能夠對智能傳感器芯片產業進行進一步政策支持和引導,讓更多企業投入到該領域的投資和建設中來,形成生態。
南方財經:廣東設立總規模達千億級的六大投資基金,破解產業發展資金難題。你認為在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方面,還可以實施哪些創新舉措?
陳新準: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不能光靠錢的投入,需要技術、人才、資金三方面的聯動。我們欣喜地看到,廣東正在推進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以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的多方合作。
具體到提高資本運用效益方面,業界一直認為,應該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財務投資能夠解決企業發展現金流的問題,但產業投資更具備引導功能,可以為被投企業帶來更良好的發展空間。在這方面,奧松電子也摸索到了一套機制,近年來我們通過自有資金投資上下游的配套企業,幫助他們平穩健康發展,我們希望形成一個產業鏈上下游相聯動的生態鏈,促進產業鏈融通發展。
南方財經:廣東目前正全面推進“廣東強芯”工程,廣東發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有何優勢?
陳新準:廣東有優勢也存在劣勢。優勢在于,廣東在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的應用方面有非常大的市場需求。以智能傳感器的半導體芯片設計及制造行業為例,在廣東重點推進培育的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中,有16個產業集群跟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有關。
而劣勢在于,廣東的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還有許多短板需要補齊。以人才短板為例,雖然廣東省內的多所高校都設置了相關的專業,但是多數是培養研究型人員,對于工藝制造的技術人員有龐大需求。
隨著“廣東強芯”工程的提出,廣東省內的許多企業也紛紛響應,并在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領域加速推進產教研融合,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態勢,我相信,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在廣東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