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中國還沒有一家企業具備這樣的能力。科學儀器公司一方面要不斷投入營銷去開發新客戶,另一方面要不斷投入研發去生產新產品,面臨兩端壓力。
據我了解,在當前的技術力量下,近紅外是科學儀器中少數通過MEMS技術,能夠從實驗室搬到生產線上的領域,也就是從科學儀器變成了過程儀表。常見的過程儀表如流量計、溫度計等。過程儀表企業面對的客戶群體是無限的,每個客戶可使用的場景也不唯一,能夠解決復購、粘性等問題。
按照過程儀表路徑,我們選擇流程工業為發力方向。流程工業可以理解為在不同的生產環節添加不同的原材料,通過化學性質變化生產出產品。
從工業的發展史看,歷經人工化、自動化演進,工業正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而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的發展過程中,不僅有溫度、重量、流速、流量等物理性質變化,還有諸如氫氧化鈉和氯氣反應生成次氯酸鈉之類的化學性質變化。通過在生產過程中實時檢測化學性質,一方面能夠替代原本的定時檢測,另一方面能夠把反應終點控制在最佳狀態——相當于給自動化生產提供了一個智能化方案。
《21世紀》:在智能制造領域,公司有哪些發展規劃?
閻巍:我的理解是,智能制造有三個重要支柱:一是感知,二是控制,三是執行,我們的發力點在感知和控制的交界處。
我們希望把近紅外技術傳感器化:首先是儀表化;其次是把儀表做得更小、更便宜,變成一個傳感器。原來有物理傳感器、化學傳感器,近紅外是光學傳感器,我們希望把近紅外變成傳感器架構的一員。
在智能制造領域,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近紅外技術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產成率、生產品質,幫助客戶在生產工藝上基于經驗數據實現數字化可控。
加快出海步伐
《21世紀》:近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逐漸在農業、化工、發酵、制藥、食品等領域實現應用。接下去,您較為看好近紅外光譜技術在哪些領域的應用?
閻巍:近紅外技術可用的方向非常多,我們會在評估需求、市場規模后,安排拓展的先后順序。
我們的選擇標準首先是需求有長尾效應。我們會綜合考慮:技術提供給對方后能夠節約多少成本,如果對方能夠在兩年內收回投資,那么后續時間都是凈收入期,企業才會愿意購買。我們希望企業用了設備之后,和我們達成雙贏的局面。
假如能夠雙贏,我們會繼續考慮市場是不是足夠大。我們不太愿意做小眾化的市場,不然投入巨大,產出結果卻不如人意。
《21世紀》:公司在出海方面有怎樣的計劃?
閻巍:公司自2021年開始布局國際市場,截至2023年底已進入北美、歐洲、亞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在新加坡設立子公司。
在我們今年的營收目標中,來自國內的收入要高于國際,預計很快國內、國際的收入會持平。自今年起,公司已經加大在海外市場的投入,加速海外市場布局。
從增量角度,增量市場分為兩部分:一是近紅外技術未進入的行業,國內、國際進入難度一樣;二是近紅外技術已經進入行業、但國際廠商未覆蓋的空白市場。對于前者需要進行市場教育,后者則不需要——國際企業已經完成了大部分行業的教育,這一市場在國際比國內更加廣闊。
《21世紀》:不久前公司完成了一輪超億元融資,這一融資進度在業內處于什么位置?
閻巍:在國內的近紅外領域,我們目前是唯一獲得融資的企業。
事實上,在投資前評估中,投資機構也很難找對標企業。因為從發展路徑看,我們不能和科學儀器公司對標,而更加匹配智能制造企業:把技術工程化,應用于盡可能多的場景,在此基礎上逐步生產新的技術、設備。換言之,是以工業領域的需求為導向生產技術。
我們目前在涉足領域幾乎都做到了第一名,投資機構梳理對標企業也發現第二名到第N名加在一起的營收還沒有我們的一半,因此,我們成功獲得了風險投資。這一輪融資由達晨財智、元生資本共同領投,閑庭基金跟投,點石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另外,考慮到接下去的國際化步伐,我們計劃近期再融一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