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50-60年代計劃經濟時期,陳星旦承擔的科研項目都是國家發展所需要的技術。“過去我只要潛心工作就好,成果能用上、能幫助國家解決問題,心里就滿足了。”但是,如今的市場經濟情況下,院士就經常擔心成果研發出來后卻用不上。“近紅外就存在這個問題,這事讓我很是著急。”
“做出來的東西社會用不上,我‘干哈’啊!”陳院士偶爾會冒出來一些典型的東北話。老人家著急的是國家的錢就這么浪費掉了,太可惜!而且,院士還很很無奈地說道,“這幾十年來,和我干近紅外的人轉方向的很多。來一個項目就可能要換一批人,如此一茬一茬的浪費了很多人才。”說到這,陳院士用了一個時髦的名詞“負能量”來形容,“科研成果不能產業化,對國家、對個人都是一種損失,是‘負能量’”。
“科研成果就是要進入市場的,而研究所的成果到真正轉化為產品還需要繼續走一段路。所以,由企業‘搞’研發的做法,我認為是對的。當然,并不是說科研院所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基礎研究、大工程等研究工作還必須由科研院所來主持。而一些需要市場化的項目完全可以讓企業去‘搞’,因為企業搞研究就是為了市場嘛。”
“我一定要把近紅外技術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