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當初被評為院士的兩項主要貢獻,陳星旦院士自豪地、直接地說,“光沖量測量技術是我獨創的,現在看來仍然是很先進的技術。”當年我國第一次核試驗中,為了測定爆炸的光輻射威力,在沒有任何資料可參照的情況下,陳星旦獨創性地構思了測量方案,研制了兩種光沖量計,令國家第一次原子彈爆炸的光輻射數據得到準確記錄,圓滿完成了任務。用陳星旦院士的話說:“這是我一生中的亮點。”
而對于另外一個主要貢獻——短波光學技術,陳院士很坦蕩地說到,“這個不是獨創的技術,是跟蹤國外的,我的作用在于開拓了該技術,為某些應用打下了基礎。”
陳星旦可能是國內最早開展近紅外光譜儀器研發的人了。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他一直致力于近紅外光譜技術與應用研究。在過去主持了“七五”、“八五”國家科技攻關專題,以及主持完成了“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課題“糧食品質快速檢測技術和儀器的研究與開發”,先后研制了“三代”近紅外光譜分析儀,可用于飼料、糧食、土壤養分、人參、血液、茶葉、煤、紡織品、面料等領域。
但是,陳星旦院士卻這么說到,“我評院士的材料中,一點兒也沒提近紅外?!睆脑捳Z中不難聽出,這也正是院士難以言說的一塊“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