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推廣,越來越多的設備需要采用傳感器采集數據,進一步去挖掘數據的價值,通過數據分析提升設備效率,預測一些可能發生的事情,減少停機損失,讓工廠更貼近市場需求。
近年來,國內傳感器市場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2011年傳感器市場規模為480億元,2012年達到513億元,2016年則達到1126億元。隨著經濟環境的持續好轉,市場對傳感器的需求將不斷增多,據高工產業研究院預測,未來幾年全球傳感器市場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
全球知名市場研究公司BCC Research 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為 1,019 億美元,預計 2016-2021 年的復合增長率為11%,到2021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 1,906 億美元。麥肯錫報告也表明,到2025 年,物聯網帶來的經濟效益將在 2.7 萬億到 6.2 萬億美元之間。
我國已有1700多家從事傳感器的生產和研發的企業,其中從事微系統研制、生產的有50多家。同時,傳感器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如果物聯網將實現數以百億計的智能設備連接,或許到2020年,我們能以比語音和觸摸更好的方式來與這個世界互動。而智能裝備之所以先進,離不開它的基礎感官設備——傳感器的快速發展。
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對傳統傳感技術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產品正逐漸向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無線數據傳輸技術、紅外技術、新材料技術、納米技術、陶瓷技術、薄膜技術、光纖技術、激光技術、復合傳感器技術、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
我國傳感器產業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高端產品自給率不足。截至2013年底,我國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的企事業單位共2000多家,從事微系統研制、生產的企業有50多家,產品種類共計6000多種,年總產量40多億只,市場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但我國傳感器小型企業占比近七成,產品以低端為主,高端產品進口占比較大,其中傳感器約60%,傳感器芯片約80%,MEMS芯片基本100%。近年來,國內傳感器市場持續快速增長,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在我國的市場規模最大,分別占到整個傳感器市場的21%、19%和14%;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流量傳感器、水平傳感器已表現出成熟市場的特征。預計未來傳感器市場的主要增長將來自于無線傳感器、微系統傳感器、生物傳感器等新興傳感器。傳感器已進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并已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以及國防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總體而言,傳感器的研發過程呈現兩階段的趨勢。一是技術創新,根據未能滿足的需求開發新產品。在第一階段中,傳感器研發創新的方向源于智能裝備、創新設備的需求,研發人員根據使用需求,創新出新型傳感器。二是成本降低,應用落地,產品逐步切合產業化需求。在第二階段研發創新的過程中,為了滿足人們對于智能裝備產業化應用的需求,研究人員從對技術開發的關注轉為對成本下降的關注,以實現傳感器大規模生產、智能裝備產業化應用的愿景。
未來,隨著經濟環境的持續好轉,市場對傳感器的需求將不斷增多,據高工產業研究院預測,未來幾年全球傳感器市場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因此,傳感器的前景仍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