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漸濃,萬物勃發。
中國經濟走過了2019年首個季度。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強、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制造業究竟怎么樣了?
信心在提升:政策春風與產業風口疊加利好
4月,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盛會——德國“寶馬展”在慕尼黑開幕,中國企業三一集團的挖掘機、履帶吊等設備受到歡迎,參展首日,訂單及意向訂單就超1億元。
廣州佳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偉介紹,佳都是做人工智能的,與200多家企業有業務往來。今年以來,明顯感覺到合伙伙伴的投資信心和意愿在增強。
調研中,不少企業都談到新變化:國家出臺支持民營企業、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政策效應在顯現;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產業新技術進入新一輪爆發期,帶來新機遇;制造業開放不斷提速,推動國內企業破局高端制造……
種種因素疊加,企業信心在提升。
珠海智能制造聯合會副會長張光明介紹,一季度,珠海智能制造行業穩中有增。這除了因產業本身處于風口期,還得益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紅利,特別是港珠澳大橋開通,讓內地與港澳企業交流更加便捷,帶來許多新投資機會。
宏觀數據印證了企業信心的提升。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在連續3個月低于臨界點后,重返擴張區間,升至50.5%,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升至6個月高點。
但是,一些企業也坦言了煩惱和期待,外向型企業受到外部環境影響,正在重尋新的市場和增長點;傳統制造業因升級與環保標準提高等原因,技術改造成本壓力較大。在政策層面,不少企業提出,希望簡化減稅降費操作,讓政策更好落地。
當前,制造業尚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采訪的絕大部分企業都在積極作為、積極應變。
轉型新趨勢:融變、裂變、聚變
在調研中發現,制造業轉型和服務業換代、互聯網+提速等互動性越來越強,呈現三個趨勢:
融變——
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傳統工程機械制造領域的代表,如今已轉型為集制造和服務于一體的企業。
中聯重科總工程師付玲介紹,隨著公司智能制造和信息化的推進,公司打造了一系列智管、智租、智享等垂直領域工業互聯網,為下游客戶提供了設備安全、資產盤活、商業保險等增值服務。
“現在一些企業,已分不清究竟是屬于制造業還是服務業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說。
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在加快,制造業企業的商業模式在轉變,研發、設計、制造等每個環節都可以利用服務提升價值。
裂變——
水漆,以水為稀釋劑的新型建材,與油漆相比,具有節能環保、超低排放、低碳健康等特點,市場前景廣闊。
作為一家從工業貿易領域轉型而來的企業,今年一季度,河北晨陽集團的水漆產品延續了近些年銷量翻番趨勢,新建的智能化生產線也開始試生產,這增強了晨陽在高端工業水漆領域的優勢。
近些年,制造業內部不斷涌現創新、綠色、共享等新型產業;產業與企業內部不斷涌現新產品、新工藝;市場細分在加快,這成為制造業釋放內生動力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