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貿易摩擦加劇,芯片投資持續火熱,一級市場上嗅覺敏銳的投資機構把握先機,爭相進入芯片產業。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帶有“芯片”、“半導體”、“集成電路”字樣的備案基金共有69只。
國內首只光電芯片基金成立
8月29日,國內首只專注于光電芯片領域的基金“陜西先導光電集成創投基金”(簡稱“先導基金”)完成募資,該基金總規模10億元,出資方包括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廣發證券旗下股權投資機構廣發乾和、農銀資本、中科創星等12家機構。據了解,該基金將主要圍繞消費光子、光子集成芯片和光電應用產業進行布局和投資,側重于投資早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同時兼顧成長期項目;截至2019年7月,已投資項目超過70個。
先導基金的GP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表示,之所以發起設立先導基金,目的是要扶持光電子芯片產業,希望中國在這個賽道占據制高點,實現產業換道。據米磊透露,目前其已圍繞包括硅光在內的第三代半導體工藝進行了一定布局,投資了數十家公司,涵蓋光子制造、光子信息、生物光子等領域等。
近日,華為旗下投資機構哈勃科技投資也出手布局半導體產業,投資了山東天岳、杰華特微電子兩家企業。而在8月初,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二期完成募集,規模在2000億元左右,預期將撬動6000億元投資資金。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凱告訴記者,近年來,以大基金和各地方產業投資基金所代表的政府資金、大型科技公司內部的風險投資部門,以及活躍于半導體產業的民間資本三股力量正在快速涌入。作為先導基金的LP之一,西高投將從資金、項目及其他資源等方面給予支持,實實在在為硬科技企業解決發展瓶頸和難點問題。
芯片投資需要有耐心的資本
客觀來說,目前中國的芯片產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自去年以來,隨著國家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行業也迎來新一輪投資熱潮。
調研數據機構賽迪近日發布的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中國的AI芯片產業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未來3年,中國的芯片市場規模仍可保持50%以上的增長速度,2021年有望達到305.7億元。
張凱表示,芯片行業是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投資金額大、回報周期長的特征曾為這個產業的投資樹立了“無形壁壘”。但現在,半導體行業受到政策扶持,吸引了大量資金投入,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和人才,正在逐漸拉近與國外先進市場的差距。“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沒有退路也沒有捷徑,在流量型、模式型創業到了瓶頸期以后,硬科技成為投資新風口。我們看好新一輪政策紅利對資本市場的帶動作用。”
不過張凱也強調,半導體產業的投資回報時間依然會很長,需要投資人耐得住寂寞。
有業內人士認為,芯片產業具有研發周期長,投入成本大的特點,投資機構要保持定力,持之以恒,做有耐心的資本,才能幫助企業越過“死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