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從能源供應角度來看,2019年全國充電量約為71億kWh,僅占全國總用電量的0.12%,對電網沖擊較小。預計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全年充電量將達到975億kWh,占全國用電量占比將達到1.3%,快充樁主要集中在白天集中充電,巨大的充電功率將為電網帶來較大的負荷波動。
最后,從用戶角度來看,優先采用快充主要是因為充電基礎設施不足,在充電樁普及的條件下,停車即充電更為方便,更加符合大多數人的用車習慣。因此,未來擴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將遵循““慢充為主,快充為輔”的原則,調整充電樁類型比例,慢充樁逐步提升到80%以上,快充樁僅用于公交、物流等特殊應用以及高速公路等場景的應急補電。
孫會峰指出,分析充電樁項目的投資與運營情況可以發現,充電樁的投資回收期與充電樁的使用率關系密切。
對于交流慢充樁來說,使用率為5%的情況下,回收期需要近3年,若提升使用率到30%(每天充電8小時),則投資回收期被縮短到半年以內。這個情況對于直流快充樁表現更為明顯,在使用率為5%和30%的情況下,投資回收期分別為12年和2年。提升充電樁使用率將大幅度縮短充電樁的投資回收期。
新基建中指出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不僅僅是傳統的充電樁,“新”代表新的數字化技術是指充電樁與通信、云計算、智能電網、車聯網等技術有機融合。新基建的目的在于利用新技術來提升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提升充電樁的使用率直接提升了充電樁行業的盈利能力。
圖 4 充電樁的投資回收期與使用率關系
梳理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產業鏈、分析行業發展趨勢,孫會峰認為,充電樁行業具備三大投資機會:
第一、產業價值向運營環節轉移,龍頭企業優勢明顯。充電樁技術門檻不高,產品差異化程度不明顯,應用市場的開拓尤為重要。運營領域的龍頭企業有效鏈接客戶需求,開拓新市場,成為拉動行業發展的主導企業。并且龍頭企業的規模化效應優勢正在逐步凸顯,通過技術手段有效提升充電樁使用率,持續擴大優勢地位。產業價值鏈正從上游設備逐步向中游運營領域轉移,而運營領域的行業龍頭最具投資價值。
第二、基于充電數據的后服務市場或將成為下一個風口。傳統的充電樁的運營收入以充電服務費為主,收入來源單一且增長空間有限。充電樁在充電的同時可以獲得大量數據,例如新能源汽車電池信息、用戶用車習慣、車輛分布等數據,通過挖掘數據價值對外提供二手車評估、用戶畫像、商圈規劃等增值數據服務,有望打造一個更大的后服務市場。
最后,地方政府應優化傳統基建建設模式,高度重視數據、運維等軟性層面建設。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重建設輕運維,充電樁作為新基建,除硬件建設外,后期的運維更為重要。充電基礎設施之外的云端管理平臺、運維平臺、大數據平臺等數據平臺建設和運維服務體系建設成為發揮新基建價值的重要保障。政府層面應該優化傳統的基建模式,將建設重點轉移到數據、運維等軟性層面上來。(作者:云鳥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