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聯網等應用場景逐漸向廣度和深度拓展,更多的功能和設計細節將會出現,具有傳感器的定制方案以及柔性化生產能力的企業會在未來獲得OEM廠商的青睞。
復盤:從2020年小米、三星等手機廠商在CMOS圖像傳感上的發展來看,定制化設計的傳感器已經成為主流。包括筆者在2020年對物聯網傳感器企業進行調研的時候發現,尤其是作為巨頭供應商的傳感器企業,傳感器定制化能力十分重要。所以目前一些傳感器原廠不僅具有產品出貨能力,還具備較強的傳感器定制化落地方案。在疫情影響之下,即具備出貨能力又擁有自主設計方案能力的傳感器企業業績不降反增。
9、多傳感器融合技術風頭逐步顯現
預測:為人熟知,多傳感器融合技術目前主要應用在自動駕駛和機器人領域,即使馬斯克在2019年,怒懟激光雷達又貴又雞肋,但是還是逃不脫自家超聲波傳感器、攝像頭以及毫米波雷達的組合使用。自動駕駛安全性需要傳感器的冗余支持,以及多種傳感器協同提升容錯率,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自動駕駛的多傳感器融合將成為市場的主流,進一步大膽預測,在可穿戴設備、健康檢測、智能家居等領域,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將會得到進一步應用和發展。
復盤:多傳感器融合技術目前應用的最為熱門的領域就是自動駕駛,在自動駕駛概念出來之后,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攝像頭已經成為大部分自動駕駛企業的多傳感器融合系統必備硬件,從2020來看,百度、滴滴等無人車相繼上路測試可以看出多傳感器融合技術也在成為技術主流。同時,在智能化加速和萬物互聯的時代下,這一技術未來將進一步廣泛應用于復雜工業過程控制、機器人、自動目標識別、智慧交通管制、慣性導航、海洋監視和管理、智慧農業、遙感、醫療診斷、圖像處理、模式識別等領域。
10、國際并購、收購案件增多
預測:傳感器作為一個老牌行業,一直都位于各大產業發展的最底層。所謂圈內人看門道,正是由于傳感器是最基礎的行業,其產業資源相當厚實。動輒幾十億美元美元的收購、并購可不是鬧著玩的,TE在2014年 17億美元收購MEAS,AMS在2019年46億歐元收購歐司朗、索尼1.55億收購東芝圖像傳感器部門,這些大宗收購案例都表明了大企業在數字化時代下,穩住自身的高市場份額。
在2020年,來自中國傳感器產業的大力發展,勢必將對全球傳感器企業的市場造成一定的沖擊,同時,在物聯網傳感器大量應用的當下,還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在某個領域成為霸主。為了穩固自身市場份額,壓縮競爭對手的發展空間,更多涉足新形態領域,國際并購、收購案件將會持續增加。
復盤:似乎每年都會有巨頭出來大手筆收購,2020年最大手筆來自于ADI, 2020年7月, ADI擬209億收購Maxim Integrated(美信),目標直指半導體老大TI(德州儀器)。
3月,TE完成了對傳感器技術公司First Sensor的公開收購。
6月,思特威收購安芯微電子,進一步加速汽車圖像傳感器業務布局。
7月,匯頂科技收購德國圖像信號處理芯片設計公司DCT。
7月28日,北京智路資本收購西門子旗下傳感器企業Huba Control。
同屬7月,艾邁斯成功完成對歐司朗的收購。
7月,ADAS企業LeddarTech 宣布收購傳感器融合和感知軟件公司VayaVision。
11月,光學元件及激光器制造商Lumentum收購VCSEL創新廠商TriLumina部分技術資產。
12月,Luna收購OptaSense 創建世界最大的光纖傳感公司。
以上僅為不完全統計,綜上分析,可以發現在國內以及全球傳感器競爭愈發激烈、并且物聯網等應用領域逐漸明朗的情況下,巨頭們開始逐漸依靠國際收購和并購,來抵抗來自競品的挑戰建立護城河,同時彌補在物聯網等應用領域中的空白。不過目前,傳感器新的市場空間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筆者認為這種國際收購、巨頭收購的狀態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總結
2020年,無論是對于國內傳感器企業還是全球傳感器格局來看,都處于悶頭苦干的狀態。國內的傳感器企業深耕多年,在2020年國產代替的勢頭下,終于有了展示身手的機會,讓我們看到了國產傳感器在關鍵時候也能頂上去,未來的發展也是有期可待。
同時國外巨頭肯定不會輕易放掉國內傳感器市場,所以在看到國內傳感器企業發展迅速的勢頭后,也在采取并購、加快核心技術研發、控制市場價格的方式進行守住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