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電能表發展趨勢
南網科技李向鋒:受宏觀形勢影響,2022 年,國內電能表行業的企業普遍在產業轉型方面下功夫。未來的電能表產業如何發展,是全行業普遍感到焦慮的問題。一方面,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均實現了智能電表和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全覆蓋,標準日漸成熟,產業鏈配套越來越齊全與市場容量萎縮的矛盾日益凸顯;另一方面,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期,圍繞“ 雙碳” 目標實現,電能表能夠為此做什么,方向還不明確。筆者認為,電能表的發展趨勢,應該還是會由目前的“ 功能機” 向“ 智能機” 轉變,理由是:
(1)電能表安裝基數龐大,計量對象類型也越來越復雜,電網需要計量節點更具“ 感知”、“ 柔性” 和“ 互動” 能力。
(2)現有的通信技術也不能支撐用采主站與計量節點之間的實時數據交互,特別是新型電力系統希望快速(5-15 分鐘)獲得的同一時間切片的高質量電能數據,并及時對“ 彈性負荷” 進行調整(負荷管理),寬帶載波或寬帶雙模都難以實現。
(3)現有功能型電能表,雖然功能越來越復雜,除時間敏感性低的計費相關的結算數據外,其它監測參數無法實時上傳主站,電力用戶和參與微網發電和儲能的用戶也無法獲得電網實時動態數據,已經制約了電力現貨交易和新能源萬億級產業的發展。這個僵局,需要全行業共同協作,通過技術創新來打破。
(4)電能表具備負荷感知、拓撲識別、自主運維等新功能,應該是大勢所趨。因此,為了適應新型電力系統對智慧量測產業的新要求,南方電網的“絲路操作系統”和國家電網的“樞紐操作系統”都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性應用,相信隨著上下游產業鏈配套越來越成熟,在未來智能電表和智能終端上安裝統一的操作系統,突破“源-網- 荷- 儲”互動產業軟件創新瓶頸,應該是重要發展方向。
關鍵詞:雙模
大部分電網公司對HPLC+HRF 雙模通信的應用都尚在研究階段,目前雙模通信的業務應用還需要突破哪些瓶頸?HPLC 雙模、智能物聯表、融合終端、AR/VR....... 哪個新產品或新技術在用采系統更具應用前景?
南京林洋范偉超:早在2022年3 月份,國網計量中心就啟動了雙模(芯片級)的檢測工作。從技術角度看,雙模通信最大技術難題有兩個:一是在采集信道與密度增加的同時,反而要把雙模功耗降低到比單模更低。以單相表模塊為例,HPLC 之前要求本地模塊靜態和動態功耗分別為0.8w、2.5w,雙模則要求本地模塊靜態和動態功耗指標低于0.25w、1.5w ;二是在售價基本沒增加前提下(2022 年各省招標價或調高幾塊錢,或基本價格與HPLC 持平),如何通過SiP、SoC 等技術方案,把芯片塞進去,把成本降下來(該觀點來自于林洋硬件專家)。
隨著下半年鼎信、東軟、力合等芯片原廠都陸續拿到報告,這些技術問題相信都已被攻克,后續就是進一步優化采集技術方案,減少數據傳輸層面的負擔,兼具本地通信的效率和經濟性。
從商業應用角度看,2022 年部分網省也已經開展了雙模通信單元的招標和應用示范,湖南等部分省份更是明確提出在2023 年要全面推廣,預計全網將會產生幾百萬只模塊采購需求。因此,雙模通信單元的產業化進程可不能定義為“ 尚在研究”,應該叫“ 即將規模應用” 才準確。
HPLC 雙模、智能物聯電能表、能源控制器、臺區智能融合終端…… 等新產品,都是伴隨用電側采集各種新業務需求出現的。這幾個產品定位不同,不是互斥的,而是一套組合拳!在未來的不同業務場景下都有各自應用價值。比如在分布式光伏接入場景中,物聯表、能源控制器、雙模通信、光伏斷路器會在低壓分布式光伏用戶中得以應用,來提升光伏用戶數據感知、交互與安全防護能力;在“ 電- 碳” 計量中,也會用到物聯表和非侵入負荷辨識模組、能源控制器和臺區智能融合終端等新技術新產品,以實現分層分級碳排放監測。表、模塊、終端甚至軟件等所有這些產品都是為業務服務的,只要行業在發展、市場有需求,這些產品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