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信息技術中的核心元器件,傳感器在多個國家均被列為戰略技術之一,它作為數據采集的源頭,無處不在。近年來,在智能汽車、工業制造等應用場景的驅動下,集結云計算、AI、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傳感器產業正迎來新的變革與機遇。
下游需求雖然火爆,但放眼全球市場格局,我們卻不能忽視國產化進程較為緩慢的事實。目前,國內中高端傳感器的研發與制造能力存在較大短板。放眼全世界所生產的產品品種,國內僅能生產約三分之一。
那么,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傳感器玩家普遍會遇到哪些難題?國內傳感器目前呈現出怎樣的市場格局?登陸資本市場的難度近年來有哪些變化?傳感器行業的投融資情緒如何?
01、低端過剩,高端供給不足,中國傳感器尚未出現“超級巨頭”
受疫情影響,全球傳感器市場經歷了大幅波動,過去三年的同比增速分別為-13%、62%、10%。相比之下,中國市場增速相對穩定,維持在接近20%的范圍。除此之外,中國市場占全球傳感器市場的比例維持在20%上下,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也相對穩定。另據工信部的數據統計,2023年全球傳感器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55萬億元,其中,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可達3800億元。
但談及國內傳感器的市場格局,受訪企業普遍認為,我國傳感器現已形成基本全覆蓋的產業布局,但呈現出低端過剩、中高端被國外壟斷的市場格局。聚芯微電子運營總監焦宏琛就指出,“在中國傳感器市場,全球龍頭企業占據約60%的份額,尤其在高端市場,約80%的傳感器芯片依賴海外企業。”
具體來看,在消費電子、自動駕駛、醫療、工業等市場需求旺盛、技術要求較高的新興領域,以及先進制造、封裝測試等技術難點集中的領域,傳感器產品基本被國外大廠所壟斷。
從國內格局看,當前市場較為集中。去除海外企業占據的市場份額,國內傳感器市場剩余的部分里,我國傳感器TOP5企業占據了約40%以上的份額,其余約60%為中小企業,產品或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或未實現大規模應用。
但另一方面,國內目前資源分散,缺乏帶頭作用的行業龍頭企業。“坦白的說,中國傳感器目前尚未出現‘超級巨頭’。”群芯微電子ISA市場總監林澤佑表示,與整體市場格局類似,不少如光電耦合器的細分賽道,現有的主流品牌都以國外為主,這也是他們投入巨大精力及成本于此的原因。
不過,洛微科技VP劉飛和瑞識科技研究院院長李丹勇均提出,雖然國內沒有類似SICK、IFM等百億級銷售的超級巨頭出現,但也誕生了類似宜科這類綜合性傳感器品牌,甚至在某些細分市場上,國內已經涌現出不少“小巨頭”。
針對這一現狀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奧松電子行業總監李寧子認為,國外品牌在我國高端傳感器市場的壟斷地位,導致國內企業在生產規模、品種、質量、價格等方面都缺乏競爭優勢。
02、重重困境下,國產廠商應如何破局?
除了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行業痛點,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傳感器玩家也遭遇了諸多難題。
比如,客戶和市場的需求多樣化,使得各玩家處于不斷的循環摸索過程中,耗費大量投入卻難以形成行業普遍標準;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周期,與客戶市場需求緊迫性之間的矛盾;高端技術到量產落地的難度;高端技術產品與市場銷售之間的脫節;資本市場、政策法規和行業風向的影響等。
對此,李丹勇認為,面對這些難題,各傳感器玩家,尤其是初創企業,既要有堅持和專注的決心,也同時要保持高度的嗅覺和靈敏度,以便在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中摸準自己的戰略,并適時進行戰略調整。劉飛則提出,面對上述困境,實現傳感器的國產化、高端化、自主化發展是中國企業破局之路。
落實到具體的戰略與執行層面,每家企業都各有自己的“破局法門”。
李寧子介紹,奧松電子采用IDM智能傳感器全產業鏈模式,實現傳感器從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解決方案到終端應用的完全自主研發、自主可控,定制化服務及高性價比產品讓奧松電子占據了行業高點;同時,全產業鏈模式有效保障了客戶產品快速落地、消除供應鏈斷供的風險。
洛微科技則是選擇深耕自研核心硅光FMCW探測技術和固態掃描技術、以及激光雷達測距技術,并與頭部客戶開展實質性業務合作,以此推動技術的國產化替代,充分發揮潛在市場價值。
瑞識科技從成立之初,便以技術的量產商業化落地為目標,并圍繞這一目標在技術、產品、制造、市場銷售等方面全方位發力。此外,除各項核心技術外,瑞識科技還著力于打通“芯片+光學+應用”的全產業鏈條,并在銷售市場與客戶端,積極拓展VCSEL的應用領域。
焦宏琛表示,聚芯微電子堅持走全IP國產化自研的道路,聚焦于智能傳感器領域,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產品線資源重點突破聲光觸覺卡脖子技術,填補國內空白,爭奪市場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