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及汽車品牌發展軌跡對比。羅蘭貝格《中國車企出海白皮書》,2022-12
第三,歐委會調查程序的安排,似乎也暴露了它們窺探商業機密的陰暗心理。
6月20日,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據企業反映,歐委會在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反補貼調查中,索取中國新能源汽車及電池企業生產經營、發展規劃、技術工藝、產品配方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比如要求中國企業詳細提供電池成分和配方,還要求企業提供新能源汽車生產成本、所有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和原材料逐筆采購信息、銷售渠道和定價方式、在歐客戶信息、供應鏈布局信息等”。
歐委會收集的信息類型、規模和數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很多涉及商業敏感信息和企業核心秘密,遠遠超出了反補貼調查的需要。
此外,便是以關稅為籌碼,加速中資企業赴歐投產。頗具黑色幽默的是,在本次加征關稅中頗為活躍的法國、西班牙等國,也是對中國車企及其配套企業投資引進的積極分子。
以法國為例,該國正在積極爭取中國電池企業投資,在今年5月習近平主席訪法時,寧德時代、遠景科技、億緯鋰能董事長均應邀出席相關活動。結合法國對中國產新能源汽車的一系列不友好行為,以關稅為籌碼換取中企投資之心昭然若揭。而我們的應對同樣也可見尺度與風度,對于合理的投資抱積極態度,但同時開始準備啟動在關稅上的報復措施。
五、反制手段漸趨豐富,模式格局長遠可期
針對歐盟與美國掀起的一系列貿易保護浪潮,首先需要承認,對我們必然會產生壓力,不會有兵不血刃的勝利。但是我們的產業基礎和宏觀戰略,一定能奠定最終的勝局。
這是一場長期的作戰,但我們完全不必被那些“都在加征關稅”的大新聞所干擾。這場經濟持久戰,我們有著比《論持久戰》那個年代豐沛得多的系統資源,我們的工具箱甚至會是全球功能最完整、動力最強大的。
在最基礎的企業應對層面,除了上文已經提及的較厚的利潤區間,更為重要的是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已經實現了全球布局。不僅是整車廠已經初具“日不落”雛形,配套零部件也同步出海,我們已經具備并不斷強化在海外鋪設完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能力。
如果歐盟要步美國后塵,那正如筆者上一篇專欄標題說的那樣“想要徹底封堵中國,除非屏蔽全球”。
中國汽車自主品牌海外建廠現狀霞光智庫&和君《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十大趨勢洞察報告》,2024-5
此外,即使是在歐洲市場,多家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已官宣、或正在計劃在歐洲開設工廠,以規避關稅風險。比亞迪2023年底宣布將在匈牙利建一家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據匈牙利當地媒體報告,該工廠計劃將于2025年下半年開始生產。今年4月,奇瑞汽車與西班牙本地公司達成一項合資協議,將在西班牙開設其第一家歐洲工廠。此外,東風 、上汽等中國車企也正在尋求在歐洲開設工廠,在歐洲實現生產本地化。
企業和產業鏈走向全球,本就是先進制造業發展的一大環節,在增厚自身效益的同時,擴大全球利益。在中國新能源車企已經具備規模化走向全球的條件下,無論是企業層面還是國家層面,應對手段也將大大豐富。如何選擇投資對象國、提供多少本地就業崗位、獲取多少稅收減免和其他補助,這其中都提供了大量的操作空間。即使歐盟加征關稅,也可以通過上述手段充分消化、有力反制,并且以經濟手段促成它們內部的分化。
這種手段不止用于歐盟,對美國同樣如此,所以像加州州長這樣的美國地方領導會單獨訪華并獲得高規格禮遇,而美國屢屢揮舞關稅大棒,在自己內部都遭到了一些地方政府和大量企業家的抵制,反而加劇了美國的撕裂,讓那句“中美關系的希望在民間”顯得格外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