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原因是造成我國職業教育遲遲得不到發展“元兇”。而作為人才需求端的企業也面臨多重困擾,一線員工缺乏、人工成本高企等促使他們引入工業機器人,但工業機器人并非一切,大部分的工作還是需要手工完成,高端產業工人顯得非常重要。
改變尤為迫切。德國“雙元制”培訓體系正在被國內借鑒。今年3月,廣東工業大學和德國埃斯林根應用科技大學達成在中國開展“雙元制”教育合作。
所謂“雙元制”,即企業與職校聯合培養學生,“一元”是企業,另“一元”是職業學校,要求把傳統“學徒工”培訓與現代職業教育結合在一起,學生與企業簽訂教育合同,學生在企業以“學徒工”身份、在學校則以“學生”身份接受系統的職業教育。
“雙元制”合作的中國版本為校企合作,這種校企合作在中國數量眾多,但大多流于形式。大多數企業缺乏長遠且穩定的人力資源規劃,不愿承擔太高的培養成本,更多的是為了滿足企業臨時性的用工需求。
需下力氣改變的是勞動工人的社會地位問題。一線產業工人長期處于待遇偏低、工作壞境惡劣狀況。職校畢業生證書不被認可,與沒有經過任何培訓的人員相比技能更高,待遇卻相當。江蘇省2014年中職畢業生的平均底薪僅為1918元,為全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40%。
此外,職校學生在擇業、升學、報考公務員等方面存在諸多歧視。產業工人上升空間需要進一步打開,能夠取得更多認可。例如,目前公務員和村官的報名是否可以把學籍要求降低,讓產業工人有一個新的上升空間值得探討。
當然,高端產業工人的缺乏遠非上述技術性措施能解決的,根本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提高產業工人的社會地位。唯此,才能在制造業全面升級中避免遭遇高端產業工人斷層危機。
改變尤為迫切。德國“雙元制”培訓體系正在被國內借鑒。今年3月,廣東工業大學和德國埃斯林根應用科技大學達成在中國開展“雙元制”教育合作。
所謂“雙元制”,即企業與職校聯合培養學生,“一元”是企業,另“一元”是職業學校,要求把傳統“學徒工”培訓與現代職業教育結合在一起,學生與企業簽訂教育合同,學生在企業以“學徒工”身份、在學校則以“學生”身份接受系統的職業教育。
“雙元制”合作的中國版本為校企合作,這種校企合作在中國數量眾多,但大多流于形式。大多數企業缺乏長遠且穩定的人力資源規劃,不愿承擔太高的培養成本,更多的是為了滿足企業臨時性的用工需求。
需下力氣改變的是勞動工人的社會地位問題。一線產業工人長期處于待遇偏低、工作壞境惡劣狀況。職校畢業生證書不被認可,與沒有經過任何培訓的人員相比技能更高,待遇卻相當。江蘇省2014年中職畢業生的平均底薪僅為1918元,為全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40%。
此外,職校學生在擇業、升學、報考公務員等方面存在諸多歧視。產業工人上升空間需要進一步打開,能夠取得更多認可。例如,目前公務員和村官的報名是否可以把學籍要求降低,讓產業工人有一個新的上升空間值得探討。
當然,高端產業工人的缺乏遠非上述技術性措施能解決的,根本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提高產業工人的社會地位。唯此,才能在制造業全面升級中避免遭遇高端產業工人斷層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