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 市場分析】制約產業創新能力,也妨礙了企業對于系統集成的理解。企業往往只能用國外的產品“搭積木”,產業創新高度也受制于其所能獲得的關鍵零部件的條件和水平。
四步走戰略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出現許多新動態,但產業的發展規律不會變,產業內部要素作用規則也不會變。“十三五”期間,推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一方面要順勢而為,借力疾馳,但另一方面更要堅持問題導向,緊抓重大矛盾,加快政策工具革新,精準治療頑疾。在戰略思路上,可以針對上面提出的四種病因來考慮“四步走”戰略:
向前一步,填補與用戶 2014年5月23日,習近平在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綜合試驗大廳,對在場人員說,我們要做一個強國,就一定要把裝備制造業搞上去!
一年后,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10個重點發展領域有7個半涉及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將成為中國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在過去的十多年中,裝備制造業在研發、設計、制造、服務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產值規模穩居世界首位。
但裝備制造業的長期性、結構性、系統性矛盾也愈發突出,尤其是當前裝備制造業由規模擴張走向創新升級階段,中國經濟增長步入中高速發展期,裝備制造業的“慢性病”如不“根治”,將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發展的重要瓶頸,也將影響中國經濟持續發展。
四大病癥
一些業內專家將裝備制造的一些長期性、結構性問題形象地總結為四種病癥:
一是“神經病”。裝備制造業領域的關鍵設計軟件、數字化設計與仿真分析軟件以及工業控制軟件等核心工業軟件水平較弱,高檔工業控制軟件仍然依賴進口,例如在高檔數控機床領域,國外品牌占據95%的市場份額。
第二是“心臟病”。特別表現在汽車、船舶和飛機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領域,我國缺乏發動機設計制造的核心技術。例如專利分析表明,日本和德國的企業在汽車發動機領域的燃油噴射、燃燒控制、電子控制等7大領域中掌握了絕對話語權。
第三是“關節炎”。我們在機械傳動領域的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跟不上主機發展的要求,配套能力薄弱,嚴重制約行業競爭力和創新力。例如,我國工程機械領域大型挖掘機用液壓閥、柱塞泵、液壓控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動車組軸承90%以上依賴進口。
第四是“氣血不足”。主要表現為在裝備制造業的單品(小批量、單機、定制生產)制造、極端制造領域可以實現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在部分復雜度高的產品領域尚沒有實現大批量制造和商業化運營,比如我們擁有世界級的航天器制造水平,但是在大飛機等現代航空裝備方面,制造商仍然在尋找商業和技術耦合的關鍵點。又如在一些專業化、利基型的細分領域,我們還沒有滲透進去。
四大病因
裝備制造業存在的“病癥”,可以從多個方向找到相關“病因”,從更深層上認識裝備制造業存在的系統性問題,從產業鏈角度和價值鏈角度分析,造成上述“病癥”的原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