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九期“海上院士講壇”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教授褚君浩院士,作題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時代”的主題報告。
褚君浩指出,傳感器是智能化系統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發展高性能的傳感器芯片非常重要,用更低的成本,實現更快的速度,更智能化的應用。有了好的傳感器,就能握緊核心技術,再通過互聯網的技術,把傳感的信息傳出去加以分析,進而達成多功能集成化、無線通信化、柔性化、微型化。
第四次工業革命
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以機械化為特征。當時先有蒸汽機,隨著技術和性能的不斷提高,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整個世界開始機械化。進而,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出現擁有資產的階層,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勞動力從農村走向城市,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
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氣化為特征。由于在實驗室里面發現電磁學規律,從而發明了電動機和發電機。當時,美德兩國處于領先地位,電力的廣泛應用及石油的大量開采,將科學技術成就循序運用到生產中,推動了世界經濟的迅速增長,進一步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壟斷資本影響國家和世界的政治和經濟生活;加強了世界聯系,同時帶來了環境污染。
工業革命是技術和科學交叉推動,科學推動技術,技術轉化為應用,應用對技術提出要求,技術要解決問題,又想辦法從科學上來解決,以此循環。好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從技術開始,然后到科學,再到技術。第二次工業革命就不一樣了,完全是從科學開始,然后到技術再到科學。
20世紀, 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信息化為特征。從科學出發到技術再到科學,由此發展。通過原子物理、量子力學、固體物理、現代光學和半導體科學規律的發現,使得我們在半導體晶體管、集成電路、激光、光纖、電磁波、巨磁阻效應等方面,得到了技術性的發展,進而促進了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原子能技術、光學技術、新材料技術、信息技術等一系列新興產業的發展。
那么,新的工業革命驅動力是什么?
1.能源和環境問題突顯, 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壓力
過去北冰洋都是冰,北極熊覓食時,在冰上打個洞,魚游過來,就可以撈魚吃。可是,隨著冰川融化,沒有地方打洞,最終造成大熊吃小熊,這也是人們去旅游時能看到小熊骨骼的原因。倘若北極格陵蘭島冰蓋全部融化,海平面將上升7.2米!對上海來說,浦東海拔高度和海平面距離不到2米,浦西只有3到4米。如果海平面上升7.2米,意味著浦東要全部浸到水里去了。
2. 人類不斷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們過去看黑白的電視,后來看彩色的電視,屏幕越來越大,將來可能會看看立體的電視。激光全息攝影就是其中一種方案,人們也在為之研究。
3. 信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為工業革命創造條件
現在基于物質科學新發現、微納米器件和制造新技術;基于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發展,促進高度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成為大數據,程序化發展到智能化,小型化發展到微納化,網絡化由機—機網絡發展到人—機—物網絡。舉個例子,現在集成電路發展非常困難,尺寸越來越小,摩爾定律接近臨界,將來可能就要研究自旋電子學。自旋電子器件高速度、低功耗,可實現更高集成度,還能融合光、電、磁,實現存儲、計算、傳感為一體的器件,從而實現更高速的集成電路。
信息、生物、材料、能源、環境等領域的一些重大突破已出現萌芽,很多思想、理念、技術都會發生大的躍變。人類進入后IT時代,迎接智能時代。所以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化,第四次工業革命總趨勢就是智能化。它的特點就是智慧融入物理的實體系統里面,簡稱智慧融物。現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有以下三個特征:信息科學技術在物理數學生物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多領域發現和發明多軌并行、交叉推動;信息科學技術和多領域科學技術深度融合,將信息滲透到各個領域,由此用信息技術提升能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