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發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四五”發展規劃》全文,描述了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學科發展戰略、優先發展領域等在內共21個章節,闡明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十四五”期間的發展方向與相關理念。
其中,用一個獨立章節對對儀器儀表行業提出要求:“第十章 促進成果應用貫通 發展科研儀器和軟件”,章節中提及:
加大對基礎科學軟件研究的投入,加強新型科研儀器研制的投入,研發跨越多個時間、空間尺度和極端條件下能精確測量不同物理化學性質的新方法和新工具。促進數據資源、儀器設備的公開共享,促進基礎研究和科研儀器研制的協同。
發展規劃中,在“第十一章 學科發展戰略”中公布了四個板塊19個學科重點支持方向,在“第十二章 優先發展領域”里提及了115項“十四五”優先發展領域,都是當前階段,我國亟需發展的高科技領域,對近幾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具有重要意義。
在115項優先發展領域里,有多項領域都涉及儀器儀表、測試測量、傳感器相關領域,如:
8.銀河系、恒星、太陽及行星系統的多信使探測及研究
圍繞和人類密切相關的銀河系演化和日地環境等前沿科學問題,重點研究銀河系、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行星的宜居性,日冕加熱的機制,太陽磁場的產生、儲能及釋能的物理機制與太陽活動預報,天體空間位置精確測定、動力學和應用研究,引力波、宇宙線、中微子的天體源和產生機制,為解決銀河系演化、引力波、太陽活動預報、行星科學、空間目標探測及導航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理論和觀測基礎。
10.面向下一代望遠鏡的關鍵技術研究
圍繞天文精確觀測面臨的關鍵技術問題,重點研究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及科學探測技術,射電望遠鏡及科學探測技術,空間望遠鏡及科學探測技術,為主導建設國家重大天文觀測設施、取得重大天文發現提供技術支撐。
12.量子信息和量子精密測量
圍繞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傳感、量子精密測量等重要領域,重點研究量子計算、量子模擬與量子算法,量子通信實用化技術及其科學基礎,量子存儲和量子中繼,量子導航、量子感知和高靈敏探測,高精度光鐘、時頻傳遞的新原理與方法,空域-時域精密譜學及量子態動力學測量技術,為量子科技領域提供人才儲備和科技支撐。
23.多功能耦合的化學傳感與成像
圍繞復雜體系中化學信息的準確獲取,重點研究多功能耦合的化學傳感原理、技術和方法,極微弱傳感信號的實時、原位和無損信號辨識與解調,極低能量的復合驅動、高靈敏捕獲、傳輸及解調,多參數、多功能和超高靈敏器件的特性及其外界刺激響應的機理,超高時空分辨光譜技術與成像分析,多維譜學原理與技術,活體的原位和實時分析,具有選擇性和特異性的高靈敏、多功能診療試劑。為復雜體系的成分、結構與性能的表征提供新的科學原理和技術支撐。
30.地球與行星觀測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
面向地球關鍵過程或關鍵組分觀測的技術突破與行星探測的科學前沿,重點研究地球與行星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和過程的觀測技術、實驗方法與計算模擬技術;深空、深地、深時、深海和宜居地球探測技術集成;地球科學大數據的分析、同化、融合和共享技術;地球觀測和多源數據融合平臺構建及關鍵技術;納米地球科學與行星地球科學新技術、新方法及相關儀器設備;多尺度、多參數和跨維度綜合分析平臺;大質量動能撞擊小行星動態響應和能量傳遞規律、近距離核爆對近地小行星的作用機理、非接觸式近地小行星引力牽引作用機理及軌道偏移技術,為建立數據-模式驅動的科學研究范式,革新地球系統多圈層定量集成研究手段提供支撐。
49.新型光學技術
圍繞未來光學領域面臨的超精密像差控制、超高分辨率探測、極弱信號獲取、大容量信息傳輸等技術挑戰,探索新的光干涉、衍射及光譜分析等方法,研究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成像方法,新型納米光刻光學技術,極端光學檢測技術,新型光學材料與核心器件、新型激光技術等,為高端精密儀器、智能裝備等產業發展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50.光電子器件及集成技術
圍繞高速率、低功耗、集成化與智能化光電子器件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研究微波光子器件及集成,紅外及太赫茲光電子器件,智能光計算與存儲器件,光量子器件及芯片,異質異構光電子集成技術,片上多維光電信息調控技術等,為滿足下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需求提供有效支撐。
52.電子器件、射頻電路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