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石恩澤 深圳報道
新春伊始,福布斯中國就公布了一份2022年國內新晉獨角獸企業名單。在新上榜的74家企業中,有11家為芯片半導體,其中深圳占2家。而在長三角中,上海占3家、江蘇占2家。珠三角和長三角在芯片競賽中差距正在拉開。
為此,深圳市打算將智能傳感器視為彎道超車的一次機遇。一位當地資深人士表示,“要向重視集成電路一樣重視智能傳感器”。
深圳將智能傳感器產業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圳市區兩級聯動,僅半年時間就按照“六個一”工作體系,即“一集群、一基金、一展會、一論壇、一協會、一聯盟、一團隊”,為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悉數配齊。深圳正在搶抓智能傳感器產業爆發期前的入場機會。
(圖為一輛搭載車規級混合固態激光雷達的智能駕駛汽車)
傳感器又被稱為“數據之母”,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接受“窗口”。目前,以聲、光、力、磁、氣、溫濕度、生物、射頻等為代表的智能傳感器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飛機、高鐵、汽車、機器人等移動終端中,充當它們的“電子五官”。
例如,3D激光雷達傳感器相當于為汽車裝上一雙“慧眼”;骨傳感器耳機讓運動者不再束手束腳;壓力傳感器內置于足球中,讓裁判根據球員觸球數據做出更精準的判決。在萬物互聯的未來,智能化產品與裝備形成了對傳感器龐大的市場需求。
更為宏觀的看,在中國傳統制造業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傳感器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座,是突破數據采集過程中的技術瓶頸與產品的“碎片化”的關鍵基礎。
然而,中國傳感器企業常常“被集群”于其他產業集群中,如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等。為此,深圳的目標是,將這個“小而精”的產業集群,往高附加值、國際化方向發展。
區域競爭:珠三角齊頭并進
從區域發展上來看,深圳正在以IT服務為切口,另辟蹊徑。
“深圳要發展的不是一般的傳感器,而是智能化的傳感器,就需要傳感器芯片化。”深圳市智能傳感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姜勇表示,對比放入手機的芯片,智能傳感器在制程要求上更為寬松。外加,深圳原先在信息化產業上的優勢,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上或有彎道超車長三角的可能性。
再者,智能傳感器在深圳有市場,比亞迪、華為、邁瑞醫療等公司,對各類MEMS(微機電系統)傳感器存在巨大市場需求量。目前深圳市MEMS下游應用市場規模全國最大,尤其是在汽車電子、智能手機、智能穿戴、生物醫療、機器人、AR/VR、無人機、衛星及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擁有大批國內外知名的廠商。
例如,在MEMS激光雷達上,深圳有速騰聚創、鐳神智能、大疆Livox;在MEMS麥克風上,深圳有瑞聲聲學、意法半導體(深圳)、韶音科技;以及MEMS陀螺儀、MEMS壓力傳感器、射頻MEMS、生物MEMS等多個細分領域。這意味著深圳有望在這個領域里培育出若干獨角獸。
為緊抓市場戰略機遇期,2022年11月,深圳宣布在光明區投建一條8英寸MEMS中試線,項目總投資額15.33億元,建成后一條線產能可達3000片。2023年1月,在全市開工大會上宣布,光明區宣布灣區“20+8”之智能傳感與精密儀器先進制造業園區綜合開發項目為今年工作重點,將在鳳凰街道打造一個總建筑面積約91萬平方米、總投資81.9億元的“工業上樓”園區。
在大灣區內,廣州也在法理。2022年12月,廣州為“增芯項目”(全稱“增芯12英寸先進智能傳感器及特色工藝晶圓制造量產線項目”)舉辦開工儀式。該項目由廣州灣區智能傳感器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發起,投資70億元,建設月加工2萬片、12英寸的晶圓制造量產線。預計2024上半年通線,2025年年底滿產。
廣州緣自其3年前投產了粵港澳大灣區首家且唯一進入量產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業——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簡稱“粵芯半導體”),為廣州芯片產業播下了種子,填補了廣州芯片的生產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