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順利啟動,新的機構改革方案、“部長通道”發言、科技領域代表提案、《政府工作報告》都展現一個趨勢——我國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首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在今天公布,計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在強化宏觀管理職責的同時,將一些具體行業的職責劃分給了農業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其他部門;同時,國務院計劃組建國家數據局,以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
然后,“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提法首次出現在3月5日發布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相比于2021年、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打造數字經濟優勢”、“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今年出現的“大力發展”字眼將數字經濟的重要級別提高。
▲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圖源:中國政府網)
再者,在今年兩會的“部長通道”,部長們針對工信及科技話題進行了答疑。比如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正面回應了ChatGPT技術相關問題,他指出,做ChatGPT這類技術就像踢足球都是盤帶、射門,(同一種原理)但是要做到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同時,高層還提出加快研發6G技術、今年累計落地超290萬個5G基站、鼓勵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等務實舉措。
最后,科技領域大佬提案方面,六大方向話題在兩會期間持續引起關注,包括:基于云的數實融合、ChatGPT引發的AI浪潮、智能汽車和機器人、元宇宙技術生態建設、中國芯“強基計劃”、從業人員權益等。比如小米創始人雷軍提出“推進仿生人形機器人產業規劃布局”引發關注,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則憑借“個稅起征點提升到1萬元”金句登上熱搜。
與此同時,科技領域代表陣容也呈現新舊交替的變化。一邊,我們看到聯想CEO楊元慶、騰訊CEO馬化騰、網易CEO丁磊等代表任期屆滿,不再出席;另一邊,新的科技大佬如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阿里云創始人王堅、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寒武紀董事長陳天石等人,首次當選了全國人大代表或全國政協委員。
當下,每個產業人都處于一個腳踩的地平面快速移動的時代。從“兩會”透露的科技新動向中,我們或許能更好地把握地表變遷的方向和節奏。
一、重磅改革:重組科學技術部、組建國家數據局
3月7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正式公布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審議,涉及13個方面的建設或改革。
與數字經濟強相關的,一是提出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
▲國務院計劃重組科學技術部(圖源:新華社)
科學技術部具體變化包括:
加強科學技術部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等職能,強化戰略規劃、體制改革、資源統籌、綜合協調、政策法規、督促檢查等宏觀管理職責,保留國家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國家實驗室建設、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學研結合、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科技監督評價體系建設、科研誠信建設、國際科技合作、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國家科技評獎等相關職責,仍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將科學技術部的組織擬訂科技促進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和政策、指導農村科技進步職責劃入農業農村部。將科學技術部的組織擬訂科技促進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職責分別劃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將科學技術部的組織擬訂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規劃和政策,指導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科技園區建設,指導科技服務業、技術市場、科技中介組織發展等職責劃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科學技術部的負責引進國外智力工作職責劃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加掛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
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執行和專業機構管理體制,調整科學技術部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協調管理、科研項目資金協調評估等職責,將科學技術部所屬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劃入農業農村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劃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劃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仍由科學技術部管理。
科學技術部不再保留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
與數字經濟強相關的,另一重要變化是組建國家數據局。
具體計劃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