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儀器,被稱為科學家的“眼睛”,不僅是認識未知世界的工具,也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和重要成果。
前不久,國產科學儀器應用示范中心(材料化學)在我省成立。近日,江蘇還首次在國內采用“揭榜掛帥”方式,推進高校院所與企業加強國產科學儀器供需合作。
一系列新動作表明,我省正在自主研制國產科學儀器設備。面對高端科學儀器被“卡脖子”的局面,江蘇科研人員如何破局?《科技周刊》記者進行多方探訪。
大國重器,方興未艾
科學儀器是創新實力的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基礎研究和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的廣度與深度。因為,其也被稱為“大國重器”。據不完全統計,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中,超過60%的物理學獎、70%以上的化學獎和約90%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都是借助各種先進儀器完成的。
近年來,江蘇作為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的首批試點省份之一,長期承擔為全國發展探路的使命。以項目實施為牽引,江蘇現已推動江蘇天瑞、昆山禾信質譜、蘇大維格等多家企業獲得國家重大專項項目18項,項目總經費8.3億元,其中國家專項資金3.6億元,在科學儀器自主研發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但要清楚地看到,目前一些關鍵領域、重點行業、重大項目上,科學儀器仍然長期依賴進口。”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玉奎曾公開表示,由于科學儀器研發周期長、技術壁壘高,國產科學儀器自主研發相對滯后,我國科學研究高度依賴國外的科學儀器,成為一件“卡脖子”的難題。
據省大型科學儀器信息公示數據顯示,江蘇利用財政資金購置的50萬元以上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近6800臺套來自于進口,國產設備占比僅25%。“總體來講,江蘇科學儀器行業整體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國產科學儀器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高端儀器研發面臨較大難題,大型科學儀器國產化率低。”江蘇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坦言,科學儀器研發難度大、周期長,國產儀器在工藝、材料、系統、穩定性、可靠性上與進口儀器相比差距大,科學儀器研發從基礎理論到制造工藝再到上下游產業鏈,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產替代,進程加速
經過數十年沉淀和積累,近年來我省一大批高端科學儀器裝備實現了自主研制。
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高校一直在尋找促進科學儀器的自主研發的破局之策。今年10月份,江蘇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與南京理工大學成立國產科學儀器應用示范中心(材料化學)。南京理工大學國有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處長薛素林介紹,南京理工大學現有儀器設備10萬余臺套,學校具有良好的國產儀器設備使用基礎,在50萬以上設備的存量資產中,國產設備占比45%。
記者了解到,南京理工大學也有多項國產自研科學儀器已投入使用。南京理工大學研發的多模態定量相位顯微鏡,是全球首臺“計算成像”顯微鏡商業化儀器,無需染色標記,能夠記錄活細胞實時動態圖像與數據,并且采用小型化結構設計。該成果在光學頂級期刊PhotoniX上發表首篇工程化文章,擁有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獲中國光學工程學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學校分析測試中心研發的三維重構透射電鏡樣品桿及納米針尖制樣系統,已開發了兩臺套商業化設備,包括360°傾轉全角度視野的三維重構透射電鏡樣品桿和能將鐵杵“削”成納米針尖的全自動智能化制樣設備。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國際知名期刊上,也獲得自主知識產權。
“我們將持續國產設備占比的數字擴大。”薛素林說,如此次設立的材料化學類國產科學儀器應用示范中心,學校積極與國產科學儀器企業開展合作,引進江蘇鼎竑、國儀量子、廈門海恩邁等廠家的國產科學儀器。
高校之外的科研院所研發“戰線”上,科學儀器國產化也在一路奮進。近日,2023年度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學技術獎頒獎活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蘇州醫工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史國華研究員作為第一完成人申報的“超廣角單細胞分辨眼科光學成像技術與儀器”項目榮獲本年度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項目共同完成單位包括蘇州微清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中國標準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