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s要點速讀:
1、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以及以全球化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新業態形成的聚合體就是新質生產力。我國在制造業板塊、服務業板塊和新業態板塊這三大板塊都有巨大潛力,要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制造業克服短板,讓新質生產力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新增長極。
2、我個人理解“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的醫藥、新的制造裝備和新的信息技術五個領域,但要稱得上是“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不是那些普通的科技進步、不是邊際上的改進,而是要有顛覆性的科技創新。
2024年1月7日,第二十五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增長動能中國探索”。研究員、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出席論壇并發表了題為《圍繞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演講。
黃奇帆表示,他理解的新質生產力大致由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這三個“新”構成的。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以及以全球化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新業態形成的聚合體就是新質生產力。我國在制造業板塊、服務業板塊和新業態板塊這三大板塊都有巨大潛力,要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制造業克服短板,讓新質生產力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新增長極。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很高興受邀參加今年的新年論壇,今年發言的主題是《圍繞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我想就新質生產力談一點我的理解。
我認為新質生產力大致有三個“新”構成:
第一個新是“新制造”。
我個人理解“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的醫藥、新的制造裝備和新的信息技術五個領域,但要稱得上是“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不是那些普通的科技進步、不是邊際上的改進,而是要有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所謂顛覆性科技創新,我認為以下五個新的標準至少要滿足一個:
一是新的科學發現。這是“0到1”、從無到有的,對我們這個世界有新理解的重大發現。比如量子科學、腦科學的研究,可能會將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對自身的認知往前推進一大步。
二是新的制造技術。也就是在原理、路徑等方面完全不同于現有的技術路線,卻能夠對原有的工藝、技術方案進行替代的制造技術,比如未來的生物制造,通過生物反應器的方式制造人類需要的各種蛋白、食品、材料、能源等等。
三是新的生產工具。工具變革在人類發展史上始終處于重要地位,因為工具的革新帶來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EUV光刻機的出現讓7納米、5納米芯片制造成為可能,新能源汽車制造中的一體化壓鑄成型技術,讓新車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等等。
四是新的生產要素。過去的制造靠勞動力、資本、能源等要素,未來的制造中除了這些傳統要素外,還會有數據這一新的要素。新的要素介入讓生產函數發生了新的變化,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學習效應會產生新的交叉組合和融合裂變。
五是新的產品和用途。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那個時代進入千家萬戶的“四大件”“五大件”,近幾十年是家電、手機、汽車等等,未來可能是家用機器人、頭戴式VR/AR設備、柔性顯示、3D打印設備和智能汽車等等。
回到當下,我們發展新制造需要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培育未來產業為重點,“十四五”規劃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如今,我們看到全世界在這些領域的進展很快,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推進科技進步,一批顛覆性的產品和科技將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生產可能性曲線實現新的拓展和躍遷。這是我講的第一點,就是“新制造”。
第二個新是“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