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成為生產力的重要構成是社會分工深化的結果。新生產力需要有新服務,這個服務的重點在于鑲嵌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當中,對全球產業鏈具有重大控制性影響的生產性服務業。
關于服務業,世界經濟版圖里現在有三個特征:
第一個特征是在各種高端裝備里面,服務業的價值往往占這個裝備或者是這個終端的50%—60%的附加值。比如,一部手機有一千多個零部件,這些硬件形成的附加值占產品價值比例約45%,其余55%是操作系統、各種應用軟件、各種芯片的設計專利等等,就是各種服務。這些服務看不見摸不著,但代表這個手機55%的價值所在。其他如核磁共振,或者是各種各樣的高端裝備、終端都差不多有這樣的特征。
第二個特征,整個世界的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比重越來越大。三十年以前,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總量的5%左右,現在已經達到了30%,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相比,貨物貿易比重在收縮,服務貿易在擴張。
第三個特征,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在他們GDP的總量中,生產性服務業比重越來越大。我們經常說美國的服務業占美國GDP的80%,似乎有些“脫實就虛”,是不是有泡沫?需要注意的是美國80%的服務業里面有70%是生產性服務業,這70%×80%就是56%,也就是美國25萬億美元的GDP里面差不多有13萬億美元是生產性服務業,是和制造業強相關的高科技服務業。歐盟27個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是78%,這78%里面有50%是生產性服務業,也就是歐盟GDP的39%是生產性服務業。美國生產性服務占GDP的50%以上,歐盟占40%左右,其他發達國家、G20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大體在40%—50%之間。
對比之下,這三個服務的指標恰恰是我們國家現在生產力的短板,我們2022年GDP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27%,服務業增加值是52.8%,但這52.8%里面有2/3是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不到1/3,也就是說我們的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約為17%—18%,跟歐洲(40%)、美國(50%)相比差距是比較大的。
換言之,我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要實現高質量的中國制造,必須把跟制造業強相關的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搞上去。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2019)》,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為生產活動提供的研發設計和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通用航空生產,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和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和職業教育培訓服務,批發與貿易經濟代理服務,生產性支持服務,共十大類。這十個板塊和制造業是強相關的,制造業的各種附加值,服務性的附加值都是由它來代表,如果不到位則制造產品就不會高端化。目前我國雖然制造業的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但與制造業強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卻相對滯后,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位置不高的根源就在于這個方面。
此外,中國的服務貿易也存在結構比例與世界不同步的問題,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數據,2019年全球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總額大體上在30%左右,中國的服務貿易占貿易總額比重去年僅僅是12%。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去年是2.85萬億元人民幣,一半以上是生活性服務業的出口。我們有3萬多億元人民幣的服務貿易進口,進口的基本上都是生產性服務業,可惜進口的生產性服務業大部分不是中國貿易公司做的生產性服務業進口,而是外國服務貿易公司做的生產性服務業對中國的輸出。
在這個意義上講,培育新質生產力實際上就是要使中國服務業的50%是生產性服務業,整個GDP板塊中生產性服務業要力爭達到30%。如果我們的服務業占GDP的60%,60%里面有50%是生產性服務業,整個GDP板塊當中生產性服務業就能夠占到GDP的30%。盡管還達不到歐洲(40%)、美國(50%)的比例,但是由現在的不到20%增加到30%,這增加的10個百分點,對現在120多萬億的GDP來說就是12萬億。如果服務貿易也增加,從現在12%的比重增加到全部貿易總量的30%,使我們的高端制造中服務價值能達到終端制造產品總體附加值的50%左右,這是新質生產力制造業的方向。生產性服務業上去了,新質生產力的制造也上去了。這是我要講的第二個“新”。
第三個新是新業態。
培育新業態的核心是推動產業變革,是產業組織的深刻調整。我認為有兩個關鍵推力:
第一個關鍵推力是全球化,新業態的形成要與全球潮流連在一起,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制度型開放,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這就是一個新的業態,是世界潮流,我們要培育新業態、新模式,需要內外貿一體化,換言之我們的市場體制必須從規則、規制、標準、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形成內外循環一體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