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芯片的研發成功,距離全球量子點紅外探測器首次被論證,僅過去了10余年。2022年全球相關專利申請量激增,從中可見這項技術的飛速發展。
高亮介紹,從2018年的7、8人,到現在的60人,團隊也飛速發展著。目前,唐江教授任首席科學家,高亮和華科大集成電路學院劉冬生教授、張建兵副教授是聯合創始人,團隊中八成以上為碩博高材生。“他們是新一代短波紅外成像芯片開拓者。”高亮介紹,僅在量子點紅外探測芯片技術方向,團隊已申請15項發明專利,獲授權7項,原型產品已初步應用在車載應用、水果分揀、物質檢測、半導體檢測等領域。
采訪當天,博士生劉婧正在超凈實驗室和伙伴們分析最新監測數據。她被團隊成員稱為“大師姐”,因為她在團隊待了八年,和團隊一起成長,科研方面也成果頗豐。“最大的收獲是在研發過程中接觸到多個鏈條的內容,對全流程的認識更清晰、更完整,也對我今后的發展更有信心。”
團隊工程師孫磊
光谷實驗室注重“從1到10”的科研成果轉化落地,針對性組建了“科學家+工程師”聯合攻關團隊,高亮團隊就有8名工程師。工程師孫磊去年4月來到實驗室,此前他在華為工作了4年多。“團隊基本都是90后,大家很有活力,很有想法,很有沖勁,光谷實驗室建設也還不到3年,機制很靈活,在這里拼博,我很有成就感。”
高亮自豪地說,團隊有明確的目標,同時互補性高,不同成員具有材料、器件、電路、集成等不同的技術背景和能力,能夠形成強大合力。目前,已有企業來洽談成果產業化事宜,他們還將全力解決量子點紅外光傳感器的穩定性和效率問題,并拓展波長和靈敏度方面可能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