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科幻小說中常用到的這個梗,表示當劇情解釋不通時,量子力學總能發揮大作用。如今,這個科幻世界中的“神秘力量”,已經走進日常生活,開啟未來產業新賽道。
4月14日是世界量子日。當天,湖南首屆量子科技高地論壇暨科普展覽在長沙舉行,與會人士共同探討量子科技新前景。專家認為,發展量子測量產業,湖南搶占了先機。
“量子測量是目前最接近實用化和產業化的領域”
在《量子大趨勢》一書中,作者張慶瑞指出,量子技術是數百年來中國在科技領域鮮有的能從原點去參與國際競爭的賽道,將給予中國一次“換道超車”的機遇。
有數據顯示,過去20年間,中國在全球量子信息技術專利申請總量中占比高達37%。
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量子信息被視為三大最重要的前沿數字技術之一。今年3月,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量子測量是目前最接近實用化和產業化的領域。”與會的國防科技大學專家認為,作為量子科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量子測量技術相對成熟,在部分領域已實現產業化。
例如基于量子測量所發明的原子鐘。我們熟悉的北斗導航衛星,就是應用原子鐘實現了精準導航。
和傳統測量技術相比,量子測量可溯源,在精度、效率、準確性等方面具備突出優勢,可廣泛應用于導航定位、國防科技、地質勘測、醫療診斷等領域。
量子測量有多好用?
專家舉例說,在醫院核磁共振檢查中,人體要經過核磁共振儀,而應用量子測量技術,戴上一個頭套就可以找到疾病病兆,且不用擔心儀器輻射。
眼下,隨著遠程醫療、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等技術的興起,超精密、小型化的生物探測器、定位導航系統等關鍵傳感測量器件市場需求量迅猛增長。
重點布局量子測量,多方攜手加速成果轉化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和積累,湖南在量子測量領域展現出堅實的科研基礎及技術優勢,具備發展量子測量產業的先發優勢。
頂層設計上,湖南發布《湖南省計量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等文件,重點部署量子測量相關研究項目,快速推進量子測量技術發展。
研發團隊上,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中南大學等重點高校逐步形成較為健全的量子人才培養體系,部分高校還建有科教融合協同創新的育人平臺,具備充足的量子儲備人才。
部分科技成果已實現轉化。如國防科大組建量子信息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建設,攻克了量子傳感芯片等關鍵技術,量子測量、自主導航、空間儀器等13項技術順利實現成果轉化。
活動現場,長沙量子測量產業技術研究院揭牌成立。該院研制的QS-AG系列量子絕對重力儀,已實現復雜環境下對重力加速度絕對值的直接測量,可應用于重力輔助導航、資源勘探、地質災害預警等領域。
“積極布局絕對重力測量等關鍵技術和核心產品,開展量子測量應用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應用。同時聯合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形成技術創新梯隊,培育產業領軍人才,攜手打造湖南量子測量科技產業高地。”長沙量子測量產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汪陶勝表示。
“任何技術發展都離不開場景應用和創新人才。”與會專家建議,未來要進一步開放量子場景,加快示范應用,促進產業生態盡快形成;建立量子科技開放共享平臺,聚集全球高層次人才。
(文/謝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