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科學城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多學科應用研究平臺。圖為科研人員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加速器射頻技術實驗室操控設備。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實習記者 沈 唯
當前,高端科學儀器正在向高精度、高分辨、自動化、智能化、多模態等方向發展,體現出技術驅動、需求牽引、學科融合、高頻正向迭代等規律,對科學研究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新的國際形勢下,我國科研裝備自主創新需求更加迫切。多年來,我國科學儀器研制以集成創新居多,原始創新缺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開展基礎研究和產出創新成果。
5月18日—19日,在廣州實驗室掛牌成立三周年之際,各領域專家齊聚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香山科學會議第S71次學術討論會。與會專家圍繞高端科學儀器助推基礎研究新范式發展、高端科學儀器的關鍵共性技術與核心部件、高端科學儀器自主創新的生態建設等中心議題,共話新時期高端科學儀器發展戰略。
支持重大前沿基礎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茖W儀器是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科技問題的物質技術基礎?!睍h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介紹。
經過幾十年不斷發展,我國科學儀器行業已逐步形成相對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在學科建設方面,我國科學儀器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建立了完善的科學儀器教育體系,全國共有200余所高校設立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在創新體系方面,我國初步構建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享、高端儀器開放共享平臺,探索了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學儀器合作創新新模式。此外,我國培養和造就了一批科學儀器創新企業。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竇賢康表示,多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不斷完善資助與管理模式,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需求,以科學目標為導向,資助對促進科學發展、探索自然規律和開拓研究領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創性科學儀器與核心部件的研制。經過多年實踐,一批科學儀器在相關專項支持下成功研制。
科學儀器在推動我國基礎研究整體水平提升、增強我國基礎研究國際影響力和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聯合研制了世界首臺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這一科學儀器是研究與原子和分子過程相關的物理和化學問題的有力工具之一,能夠幫助環境、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科學家揭示分子動力學過程,進一步揭示自然奧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研制國際上首套多波段脈沖單自旋磁共振譜儀,實現了單核自旋量子態的探測,能夠直接測量原子尺度上單個物質單元的組成、結構及動力學性質,在物理、信息、生物等多學科前沿領域獲得重要應用。據介紹,研究團隊采用“邊研制邊科研”的思路,在研制科學儀器的同時利用儀器開展科研工作,最終取得在室溫大氣條件下獲得世界首張單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譜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打造了科學儀器助推基礎研究的新范式。
亟待突破關鍵共性技術
大科學時代對科學儀器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產品迭代也越來越快。白春禮表示,許多領域的前沿突破,都依賴于極端條件下工作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家對科學儀器更高性能的追求永無止境。
來自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提出,高端科學儀器的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部件亟待突破。傳感器技術、激光器技術、質譜技術、電子顯微技術、核磁共振技術、光學成像技術等,都是高端科學儀器研制關鍵共性技術的重點發展方向。
也有專家認為,科學儀器中的核心關鍵部件同樣具有共用性、通用性。核心關鍵部件的研發周期長,涉及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迭代升級特性明顯。因此需要充分重視核心關鍵部件創新作用,并建立良好的產學研結合體系,給予長期支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指出,在行業規模不斷增長的同時,我國科學儀器儀表行業的產業鏈和技術實力發展較快,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與此同時,我國科學儀器行業仍存在跟跑為主,整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路徑不暢,產品可靠性、穩定性、易用性不突出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