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看來,中東市場是一個高端市場,要想在該市場中立足,首先要有全球的品牌影響力,其次還要有領先的技術和一流的品質。據透露,晶科能源在中東有近45%的市場份額,產品幾乎覆蓋中東一大半國家,他們計劃今年進一步深入布局中東市場。
模式向“新” 全產業鏈“融進去”
光伏龍頭企業協鑫科技官宣我國光伏企業首個海外FBR顆粒硅項目、填補阿聯酋太陽能光伏高端裝備制造業空白,正泰新能泰國基地首個硅片項目正式投產;鋰電材料企業容百科技、格林美規劃在韓國新建三元正極產能;京東方智慧終端二期項目越南巴地頭頓省開工,群創正在推進與Vedanta集團在印度建設第8代TFT-LCD面板廠……
今年以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模式愈加多元,除了單一產品出口,到海外投資建廠也已成為眾多企業的戰略選擇。不僅下游終端廠商忙著出海搶灘,上游設備、原材料企業也正以與前者相匹配的速度,加快海外布局,全產業鏈協同“出海”成為大勢所趨。
“我國光伏產業已經進入到全球化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光伏產業不再是最終端的產品和產線出海,而是全產業鏈‘融進去’的態勢。不光是在東南亞,未來在美國、歐洲可能也是從某個環節開始,逐步向上下游延伸,在當地市場形成自己的產業鏈布局。”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光伏分會秘書長張森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協鑫科技聯席首席執行官蘭天石也認為,企業要“走出去”變成“融進去”,將先進技術優勢綻放海外。
“‘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一是技術創新能力,二是全球競爭能力。對制造業而言,全球競爭能力意味著要進行全球化產業布局,在全球范圍內與跨國巨頭競爭。”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坦言。
![](/member/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240628/20240628151300_25878.jpg)
創維德國工廠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預計:“未來3~5年,中國光伏行業將完成第一階段的全產業鏈出海。面向美國、歐洲、東南亞、印度、中東、北非、南美等全球重點區域,建立全球化運營新優勢。”
記者通過采訪發現,在產業鏈與全球市場相融的趨勢下,掌握技術制高點是企業“走出去”的“金剛鉆”。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表示,公司將推出一項主要針對歐美市場的商業新模式——CLS全球合作經營模式。據介紹,CLS是合作(Cooperation)、技術許可(Licence)和服務(Service)三種合作模式的英文縮寫。億緯鋰能將與戴姆勒卡車、帕卡及康明斯在美國合作建立電芯工廠。合資工廠將從億緯鋰能獲得電芯產品生產制造和銷售的許可,并按約定支付授權許可費,其生產的電芯將主要在北美向合資方銷售。
“中國鋰電池企業必須適應全球化所發生的變化,以合作共贏的態度實現出海。”劉金成表示,合作研發是CLS模式的一項重要內容,企業可以承接歐美電池企業的研發項目,并收取相應費用,降低對方的研發成本。
業內專家表示,技術合作模式的出現,說明我國已不僅是單純的汽車市場,還是汽車技術創新策源地。未來兩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不僅會保持銷量領先,在技術和規則的定義上也能保持領先:新能源汽車國際化將成為一大亮點,將會有更多的國際企業同我國企業開展類似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