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下,小到通信家電,大到航空航天,傳感器的應用無處不在。像是人類的五官,傳感器讓萬物有了感知溫度、光線、聲音等外界環境的能力,讓冰冷冷的設備彼此“對話”“牽手”,讓萬物智能聯動成為可能。
走進在位于蚌埠經開區的中國傳感谷展示大廳,無人機偵測載荷、生物氣溶膠采樣器等各類傳感器產品令人目不暇接。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蚌埠便開始大力發展智能傳感器產業,成功打造中國傳感谷,實現了從“制造”向“智造”的華麗轉身,成為產業發展的璀璨明星。
搶抓機遇 乘勢而上
作為中國三大傳感器研發制造基地之一,在時代的機遇面前,蚌埠展現出了非凡的敏銳度和決斷力。依托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等大院大所和龍頭企業,蚌埠將智能傳感器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通過政策引導、資源整合、資金投入等一系列舉措,全力推動傳感器產業的升級與壯大,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新動力。
主要從事壓力傳感器的研發制造的安徽森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這一發展浪潮中的一個生動例證。公司團隊深耕傳感器領域十多年,在敏感芯片、封裝材料與元件、封裝工藝、穩定性技術與穩定工藝、補償技術與調試工藝、測試系統技術和工程化管理方面擁有完全自主的核心能力,是國內為數不多具備全產業鏈研發實力的團隊。
2021年安徽森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落戶中國傳感谷,憑借著在敏感芯片、封裝材料與元件等方面完全自主的核心能力,迅速成為國內傳感器領域的佼佼者。其研發總監王博告訴記者,該公司在國內首創的重摻 SOI硅壓阻芯片獲得國產化A級證明,并在多項航空航天項目中得到應用。這一技術突破不僅彰顯了蚌埠在智能傳感器領域的創新實力,也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進駐傳感谷后,我們的發展不斷提速,目前已有4條生產線,除了2條傳統的工業領域壓力傳感器產線,還拓展了汽車用傳感器產線和航空用傳感器產線。”談及在蚌埠的發展王博連連稱贊,在蚌埠市及蚌埠經開區大力支持下,企業順利解決廠房、招工等問題,蚌埠生產制造基地項目很快投產,成為團隊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據悉,蚌埠經開區采用“1+53”廠房用地過渡發展模式,將傳感谷1平方公里與經開區臨港產業園53平方公里聯動起來。傳感谷所有定制廠房、標準化廠房均由政府代建,入駐企業可自主選擇租賃和先租后購,有效降低企業前期運營成本。這種貼心的服務和優惠的政策,吸引了眾多企業入駐,為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統籌布局 協同發展
“中國傳感谷有效整合了全市智能傳感器領域各類資源,既充分發揮了蚌埠各方優勢,又形成了產業發展合力。這種統籌布局的方式,使得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能夠緊密銜接,資源能夠高效配置,促進了整個產業的協同發展。”據蚌埠市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實現智能傳感器產業的規模化和集群化發展,蚌埠市精心謀劃,按照“一谷三園多點”統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