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反映出)成果轉化的驅動力還不夠,鼓勵真正技術研究的評價體系還沒有做到位。”對此,張雨東建議,應加快完善激勵管理機制,構建適應不同研發階段特點的評價體系,暢通創新鏈、人才鏈,并完善儀器研發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更好地保障創新成果,提升高端科研儀器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促進政府部門、技術機構、社會資本多方合作,推動高端科研儀器跨越基礎研究與商業化應用之間的“死亡之谷”。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廣州實驗室副主任、生物島實驗室主任徐濤也建議,未來應加快發展科技金融,為科研成果實現轉化應用提供更多渠道金融支持,包括耐心資本、并購基金等,從而推動形成國際龍頭企業,并在全國范圍內打造形成若干個產業園區。
在粵港澳大灣區,不少科研院所已經和企業合作開展了一些前沿探索。
“依托國家實驗室平臺,我們一方面持續鏈接全國的大院大所,另一方面不斷加強與龍頭企業合作。目前正在探索建立的‘433’股權管理模式,就是40%歸生物島實驗室,30%歸科研團隊,還有30%屬于500強等頭部企業。我們已經基于這一模式與海爾集團、萬華化學等企業展開了合作。”生物島實驗室主任助理、黃埔學院執行院長毛麗麗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分論壇現場,生物島實驗室與海爾集團旗下大健康生態品牌盈康一生合作研發的全國首輛泛癌早篩巴士也吸引了不少關注。
“泛癌早篩巴士搭載了生物島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及泛癌檢測產品,結合移動車載篩查系統及AI輔助基層醫療篩查能力,能夠提供結直腸癌、乳腺癌、宮頸癌和卵巢癌四類癌種的早期精準篩查服務。在合作過程中我們也感受到,大灣區很注重科研成果轉化,科學家有意愿去做真正貼合于臨床的產品,企業也希望孵化更多好的產品,雙方的訴求能達成一致,合作得就非常順利。”海爾生物相關負責人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
“展望未來,前景確實令人振奮。”Erwin Neher作為徐濤的導師,密切關注大灣區高端科學儀器的發展。他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的科學儀器市場將實現年均增長率超10%,但倘若在關鍵領域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此數據或許會被大幅超越,“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大灣區優越的供應鏈環境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加大對高端科學儀器研發的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分論壇現場,生物島實驗室還與華大基因、萬華化學、海爾生物、安圖生物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頭部企業及產業平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進一步深化科技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共享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陳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