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2024高端儀器儀表產業鏈創新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行。作為第27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的重要活動,大會以“聚焦產創協同、賦能強基韌鏈”為主題,吸引了高端儀器儀表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和行業精英齊聚一堂,就如何提升高端儀器儀表產業鏈韌性,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結合,構建企業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創新發展生態,更好地釋放創新能量等話題展開深度交流,為參會者帶來了一場學術盛宴。
讓機器像人一樣可以“自愈”
高金吉在主旨報告《人工自愈拓展工自控到工健控創新新質生產力》中探討了從工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工自控)向工程健康控制系統(工健控)的演進,提出了“人工自愈”的概念,并展望了其在未來工業生產中的應用前景。
高金吉首先介紹了工自控系統,即工程自動化控制系統。他解釋說,工自控系統利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電氣手段,使生產和制造過程更加自動化、高效化和精確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工自控系統已經實現對自身狀態的實時監測和自主診斷,但維修管理仍需要依靠人工進行。
高金吉接著提到,德國羅爾夫·艾思曼教授曾將現代機電系統比作人的大腦、內臟、五官、四肢和軀體,這一類比得到了仿生學界的認可。然而,人體除了這些功能外,還具有“自愈”能力。由此,高金吉提出:機器的排故檢修,能否不需要人去“治愈”,而能像人一樣可以“自愈”呢?
針對這一問題,高金吉提出了“人工自愈”的概念,希望將這種人和動物特有的自愈機制賦予機器。他解釋說,人工自愈和人工智能(AI)的共同之處是“人工”,都是由人賦予機器功能,但不同之處在于,人工智能是對人腦意識思維控制行為的模擬,而人工自愈是對人體無意識思維(不經過大腦)的自愈機制的模擬。
高金吉認為,機器故障從“治愈”到“自愈”是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發展的重大需求,也是必然趨勢。在未來,裝備安全與自主健康會成為生產力和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能會使機器更聰明,人工自愈可讓機器更健康。
對于人工自愈與工程健康控制生態的構建,高金吉提出了以下建議:
1.高質量的數據采集和數據庫建設是人工自愈和工健控的基礎。
2.發展工健控需要IT人員與工程技術和科研人員密切結合,工業智算、數據分析應與理論研究、模擬計算、實驗研究相結合。
3.發展工健控系統要與工業企業密切合作,確保技術能夠融入生產過程和裝備,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形成產業鏈。
4.不應過度追求數字經濟的比例增長,數字化的終極目標是實體經濟應用和增長,要發揮IT企業和實體企業的積極性。
5.鼓勵和支持自主原創,對于存在較大爭議的項目要復議。
6.對一流學科的考核和排名中,既鼓勵傳統學科做大做強,也應支持特色交叉學科的發展。往往正是這些特色交叉學科能夠萌生出科技的原始創新。
7.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原始科技創新的主體,有遠見的學者應避免盲目跟風,要實實在在地為解決工程問題作出貢獻。
8.要在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自愈化基礎上,從智能運維向自主健康方向大力發展工健控儀器儀表系統產業。
高金吉呼吁政府部門能夠支持工業智算在工健控領域的發展,他相信,隨著人工自愈科技的發展,人類將能夠制造出一些具備自主健康維護能力的機器裝備和制造系統,并有可能輔助增強人類的自愈和康復功能。人工自愈將賦能新一輪科技革命,引領我們邁向機器自愈化的新時代。
航空電磁探索“地下世界”
林君在主旨報告《航空電磁探地儀器創新與應用》中,深入剖析了地球探測技術的重要性及其面臨的挑戰,并展示了我國在航空電磁探地儀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林君首先強調了地球探測技術對于國家安全和資源勘探的重要性。他指出,人類賴以生存的油氣、礦產資源、煤和地下水等均源自地下,而地球探測技術及儀器在這些資源的勘探和開采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對地質災害的調查和地球科學的認識也離不開地球探測技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