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未來產業培育上,廣東更是目光長遠。生物產業中高端臺式彩超的研制成功打破歐美技術壟斷,深圳在合成生物領域的先行先試,新型儲能領域取得的國內領先技術成果,均為產業的未來發展搶占了先機。
新招實招為科技成果轉化松綁賦能
科技成果轉化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環節。
2024年,《廣東省深化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實施方案(2024—2027年)》出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全面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是國內首個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兩辦”名義出臺的聚焦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的政策文件。
廣東還印發了《廣東省高校和科研事業單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認定工作指引(試行)》。這些具體舉措,與《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一脈相承,是廣東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系列有益探索的總結升華。
同時,廣東加快落實“科技創新再貸款”政策,實施企業“補投貸”聯動后補助,推廣“廣東科企支持貸”等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屬融資服務。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關鍵技術領域和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廣東更是明確提出推動創業投資機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數據顯示,2024年全省科技企業信貸余額預計超2.7萬億元。
攜手港澳構建開放型協同創新共同體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戰略定位。錨定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廣東不斷健全粵港澳科技合作工作機制,扎實推進開放型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在深圳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廣東省實驗室等數十個科技創新載體已陸續落地并投入使用;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形成集群之勢……借助這些大裝置和實驗平臺,粵港澳三地科學家在“家門口”就能開展最前沿的科學研究。
同時,推動8家港澳高校參與建設34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6所港澳高校在粵參與共建9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024年,粵港澳三地政府首次共同主辦大灣區科學論壇,有效提升在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中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廣東不斷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全省實施國際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項目超3000項,與外國相關機構簽署合作協議超350個,吸引外資跨國公司在粵設立研發中心380多家。
展望
“把創新落在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
廣東將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圍繞量子科技、腦機接口、高端科學儀器、具身智能、6G等領域,前瞻布局一批前沿技術攻關,為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提供動力源泉,在實踐上持續探索具有廣東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道路。
羊城晚報記者 林桂炎 梁喻 攝
羊城晚報記者 李鋼 豐西西 黎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