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主要國家期望以科技創新促增長、增就業、渡危機,科研投入不減反增,這一趨勢延續至今。
在新一輪科研政策調整中,美國、歐盟、日本、德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都在哪些科研領域發力,拼搶制高點?無疑值得其他國家借鑒和參照。
歐盟:啟動“地平線2020”
2013年,歐盟第七個科研框架計劃完成時正值歐債危機關鍵時刻。歐盟頂住財政壓力,提出非常明確的工作思路:利用科技創新促進增長,增加就業,戰勝危機。在此背景下,歐盟正式啟動投資總額達770億歐元的“地平線2020”科研規劃,也就是第八個科研框架計劃。
被命名為“地平線2020”,是因為這一規劃囊括了歐盟各層次重大科研項目,時間上到2020年結束。規劃分三部分:基礎研究、應用技術和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其中最后一部分預算最高,約318億歐元,涉及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交通、可再生能源、食品安全、老齡化等領域的研發,用于建設“包容的、創新的、安全的社會”等。
在另外兩個領域,基礎研究預算約246億歐元,主要用于支持最有才華和創造能力的個人及團隊開展高質量前沿研究;支持在具有前景的新領域開展研究和創新合作;為科研人員提供高層次培訓和職業發展機會;確保歐盟具有開放的、世界級的科研基礎設施。應用技術研發預算約179億歐元,用于推動信息技術、納米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先進制造技術和空間技術等領域的研發。
負責科研和創新事務的歐盟委員卡洛斯·莫埃達斯說:“科研與創新是歐洲進步的‘引擎’,對解決當下出現的難民、氣候變化、清潔能源等新挑戰來說至關重要。”
目前,歐盟已順利從第七個科研框架計劃過渡到“地平線2020”,后者正在有條不紊地實施。其中,這一規劃在2016至2017年的預算為160億歐元,將為增強歐盟創新能力、推動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提供有力支持。
日本:建設“超智能社會”
日本國家科研計劃每5年更新一次。今年1月22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第五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這項科研計劃實施周期為2016至2021年,最核心點是提出建設全球領先的“超智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