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末,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2016年第四批《進出口工業品合格評定的基本規則》等141項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出入境檢驗檢疫是政府行政部門以保護國家整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為衡量標準,以法律、行政行規、國際慣例或進口國法規要求為準則,對出入境貨物、交通工具、人員及其他事項等進行管理及認證,本次新出臺的141項標準中近半數涉及儀器測定方法,包括了實時熒光PCR、氣相色譜、液相色譜、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拉曼光譜、ICP-MS、氣質聯用、液質聯用等。
出入境檢驗檢疫是每個國家守護國門安全的一道關卡,進出口商品通過檢驗檢疫口岸的嚴格檢測活動,按照相關規定記錄商品信息,從而保證進出口商品運輸安全。從字面意思來看,檢驗檢疫包括了兩個環節,一個是檢驗,一個是檢疫。檢驗即檢查商品質量、數量等交易問題等,檢疫環節則顯得更為重要,尤其是近年來國外傳染病增多,許多不潔凈的商品如果被盲目引進,并且沒有被檢疫部門所查處,從而流入了市場,將會引起不堪設想的后果。因此,檢驗檢疫活動不僅保證了買賣雙方的權益,更是保證了商品流入市場后流通環節的安全性。
時常可以看到某檢驗檢疫局通報,某商品在檢測過程中發現了不合格現象而被退回或銷毀,嚴格的檢測制度將是保證消費者人身安全的首要途徑。以外貿服飾店中打出的“古著”衣服為例,很多衣服號稱“全世界絕版”,唯一一件,可實際的來源是否正規、是否安全則需要打上問號,有些甚至就是“洋垃圾”。這些舊衣物未經高溫洗消,未經分揀,未經疾病防控,來源大多是美國等,主要是外貿尾單和制作過程中不合格而被淘汰的衣服。而這些還不是最可怕的。最聳人聽聞的是從醫療機構出來的衣物,部分衣物里面甚至沾染著不潔的血液和廢氣的針頭,這批衣服無法進入我國,正是因為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加以監管的作用。
實際上,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好比我國的一扇“防盜門”,關住了從國外來的危險因素,也關上了我國不合格商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大門,它對于國外、國內的貨品流通來說,都起到了積極的效用。這不僅需要檢驗檢疫儀器部門每個員工堅守崗位職責,更離不開檢測儀器的關鍵作用,與這次推出的141項行業標準相關的分析儀器企業應及時跟進國家政策法規,調整戰略措施,積極應對行業發展。只有使用符合行業標準的檢測儀器,通過一系列高效、安全的檢測工作來發現商品合格與否,才能保障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發揮出應有的監管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