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海洋可控源電磁勘探系統”驗收通過。據悉,該系統填補了我國深海可控源電磁探測的空白,而且其核心設備1000A大功率水下電流發射系統和4000米海底電磁采集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之后第三個有能力在水深超過3000米海域進行可控源電磁場測量和研究的國家。
國家“863”計劃深水可控源電磁勘探系統開發由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礦產資源評價與探測技術功能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李予國教授團隊組成。課題海試驗收專家組成員,成都理工大學王緒本教授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師學明教授參加了此次海上試驗,并表示隨著LHEM2測線最后一個海洋電磁采集站成功回收,中國首次大功率海洋可控源電磁剖面采集工作獲得成功。
據悉,2015年海洋可控源電磁勘探裝備近海環境系統聯調測試和功能性試驗在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進行。其主要內容是將海底電磁采集站和水下電流發射器布放至指定海域,利用電流發射器發射低頻電磁信號,位于海底的電磁采集站接收并采集來自海底的電磁感應信號,測試電流發射器和電磁采集站的協同工作。
2017年3月21日,該系統在南海海域成功獲取了我國首條深海可控源電磁探測剖面,此次探測共投放14臺海洋電磁接收站(OBEM),最大水深1150米,OBEM全部成功回收。大功率水下電流發射系統連續正常工作約20小時,其輸出電流達750安培。
海洋可控源電磁勘探系統研發成功,標志著我國已掌握深海探測和可控源油氣勘探新技術,為深海資源勘探和海洋深部探測增添了一項新的技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