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宣布已已基本建成天基、空基、地基三位一體的氣象災害立體監測網絡。在地面建成了6萬多個監測站,覆蓋了全國96%以上的鄉鎮。
“打贏藍天保衛戰。”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倍感責任重大,“在整個生態體系中,氣象是基礎和前瞻。因此,建設生態文明,我們氣象部門要發揮好基礎性、前瞻性和保障性作用。”
據介紹,在過去的5年里,氣象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防災減災和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今年上半年,我國被世界氣象組織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這其中離不開各種儀器設備的輔助。
“通過‘觀云識天’預知天氣變化、趨利避災,古已有之,今更勝昔。”劉雅鳴介紹說,氣象監測是預報的基礎,也是他們大力推進的重點領域。
正是雷達、氣象衛星等現代化氣象觀測手段的發展,為更加準確地“觀云識天”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減少氣象災害損失、保護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了可靠支撐。
“當然,我們要在對老百姓特別需要的小尺度的、突發的天氣災害監測上進一步加強;還要在提高預報精確度、預見期上下更大工夫;同時進一步加強氣象核心科技攻關。”劉雅鳴說。
氣候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氣象災害多發頻發。“在我國,氣象災害發生率占自然災害的71%左右,能否科學精準預測預報氣象災害至關重要。可以說,百姓安危的分量有多重,氣象綜合防災減災的擔子就有多沉。”劉雅鳴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單純的天氣預報信息難以滿足公眾的需要,精細化的產品和個性化、智慧化的服務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氣象部門將致力提供更全面、更周到、更精準、更體貼的氣象保障服務。
“新時代,我們要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我們這代氣象人的努力。”劉雅鳴信心滿滿地說。
雷達、氣象衛星等現代化氣象觀測手段的發展,為減少氣象災害損失、保護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了可靠支撐。我國目前已基本建成天基、空基、地基三位一體的氣象災害立體監測網絡,切實為人們提供更全面、更周到、更精準、更體貼的氣象保障服務。
氣象災害立體監測網絡是利用現代化氣象觀測手段,提高氣象災害預測的準確率和精準度,從而減少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保護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政府要加強發展氣象核心科技,加強防災減災和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