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息稱,中國電信預計2018年6月份完成5G第一個商用的版本。據悉,2016年到2017年8月底,中國電信共主導或聯合主導5G國際標準立項20項,立項內容包括“LTE與5G核心網連接性”、“基于5G架構的多接入流移動性研究”等R15立項。
中國電信在固移融合,在4G、5G建成了全球最大的LT-FDD的網絡。去年,完成了首個NB-IOT網絡的部署。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31萬個基站開通了NB-IOT的業務。 簡單來說,NB-IOT是4G的蜂窩互聯網技術,可能會實現將來5G大規模連接、mMTC的業務場景。
2008年起中國電信廣州研究院移動通信研究所所長(總經理)王慶揚組織開展LTE技術研究,近期重點研究5G等新技術。
在深圳高交會的“5G發展現狀及未來機遇”論壇上,王慶揚表示,中國電信積極參加ITU和3GPP標準研究與制定,具體包括ITU的SG13未來網絡組,以及3GPP的系統與業務(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SA)、無線接入網(RAN)、核心網與終端(CT)等多個技術規范組的工作。
將來移動的應用,很多是面向垂直應用,拓展蜂窩網絡可以實現它更多的價值。比如NB-IOT,對于智慧城市、物聯網的應用,它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個技術。
中國電信在部署NB-IOT網絡的同時,考慮到NB-IOT的引入對于開發者來說,有一定的門檻,所以為了便于開發者利用NB-IOT的技術,中國電信開發了EZLT系統,讓IOT的開發更加容易。通過EZLT只要四步:第一步是可視化定義,第二步是終端集成,第三步是可視化調試,第四步是應用對接。
另外,基于4G網絡的物聯網技術,中國電信在2017年上半年搭建了環境,啟動了實驗室的測試驗證,在最近要開始外場試驗,爭取在2018年實現EMTC的商用。
今年,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大唐移動和百度聯合發布了基于車聯網的無人駕行動計劃。這個計劃會從數據平臺、安全駕駛以及智能車路協同這三個領域,聯合車聯網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
要開展的以上相關垂直領域的研究工作,離不開開發環境。從2016年10月份中國電信開始設立了5G聯合開發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是負責構建測試開發環境,組織相關的網絡應用和終端合作開發認證、測試、展示相關的成果。
聯合開放實驗室由三個中心組成:第一個是架構與技術創新中心,這個重點是在技術標準、原創的技術創新方面的;第二個是泛在物聯與創新中心,這是面向物聯網應用的;第三個是網絡與終端創新中心,這個主要是做網絡技術的應用與運營,終端和卡的相關研發創新。
在做完實驗室聯合、跟產業鏈一起做聯合實驗,中國電信還要進行相關的外場試驗。2020推進組在國內已經組織了相關的測試。
從2016年到2018年,中國的5G基礎研發測試是分為三個階段的,包括第一階段的5G關聯技術試驗,第二階段5G技術方案驗證,第三階段5G的系統驗證。
目前,已經到了第三個階段,中國電信在前期深度參與了前兩個階段,第三個階段中國電信參加工信部組織的測試,同時為了做好配合,進一步豐富場景,還有更多的試驗,計劃在6個城市開展相關的試驗。
試驗內容包括:5G技術與智慧城市的核心規劃結合,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設,在雙創方面,怎么借助5G的試驗推動雙創的工作,以及在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方面如何利用5G技術來助力,還有AR、VR等新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