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委托北京理工大學建設和運營的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日前發布信息,2018年7月5日,平臺累計接入新能源汽車突破百萬輛,這標志著新能源汽車監管正式跨入“百萬級時代”,也意味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大數據時代真正拉開帷幕。
百萬輛新能源汽車接入國家監管平臺
截至7月17日,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中心的數據顯示,接入監管平臺的新能源汽車102.5萬輛,超過全國新能源汽車全部保有量的一半。累計碳減排298.7萬噸。
“百萬級的接入量是新能源汽車行業領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對行業數據的監測與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意義。”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秘書長、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王震坡教授說。
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中心2017年由工信部委托北京理工大學建設和運營,該平臺目前具備160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步監控和管理能力,可以開展安全監管、數據分析、車輛管理和補貼核算等工作。以此監管平臺為核心,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科研機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等近200家單位組成全國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致力于推進相關大數據挖掘分析、應用研究。
王震坡說:“按照相關國家標準,監測平臺對每輛車有61項指標統計。”監測管理中心可以實時看到車輛運行里程、車輛運行軌跡、充電熱力圖、公交車能耗監測圖等。
王震坡介紹,根據2016年10月發布的國家標準,從2017年1月1日開始數據采集。之前的一些老舊車型數據并未包括在內。
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目前平臺采用“企業—地方—國家”和“企業—國家”兩個途徑的傳輸,在國家平臺,兩組數據可互相驗證,防止數據的誤傳。
前幾年,新能源車“騙補”現象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些企業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涉嫌騙取財政補貼,部分車輛未銷售給消費者就提前申報補貼,不少車輛領取補貼后閑置。現在通過監測,可以準確地核算核查。
國際首創新能源車評價指數體系
目前世界上對新能源汽車的性能測評主要依據試驗場數據,而并非車輛運行數據。
但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依托監管平臺百萬輛車輛的運行數據資源,整合不同企業、不同運行區域、不同運行條件、不同路況車輛行駛數據,結合車輛的運行使用狀態數據,形成新能源車評價指數體系。
王震坡說:“以監測平臺百萬級的新能源汽車實時運行數據為基礎,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屬于首創,指數體系將提升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的進步,增加民眾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
這一指數體系對車輛的經濟性、安全性、可靠性、環境適應性進行星級打分評價,分三級指標。目前,新能源車評價指數體系的算法已對外公布,同時也對京津冀地區的評價指數進行了初步分析,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各企業可依據聯盟推出的算法和基礎數據對本企業車輛的評價指數進行計算,對照平臺發布的全國指數的平均值,找到本企業的優勢和缺陷,以更好地生產出符合國家標準的車輛。”王震坡說。
不過,這些數據并不直接服務消費者,而是主要服務于政府決策和行業企業。
此外,8月1日起,電池溯源管理平臺將啟動運行,電池溯源管理根據動力電池的編碼,將相關數據回傳。監測平臺尚未納入的進口電動汽車也統一納入電池溯源管理平臺。
7月初,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暫行規定》,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對新獲得《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和新取得強制性產品認證的進口新能源汽車實施溯源管理,對梯次利用電池產品實施溯源管理。對動力蓄電池生產、銷售、使用、報廢、回收、利用等全過程進行信息采集。
大數據能否讓新能源汽車步入高質量發展之路
新能源汽車產業,包含新能源、智能化、物聯網等眾多高科技內容,代表著高端制造業的最前沿,其未來發展直接關系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