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路上需停車測溫,左手測溫38℃,右手測溫36.4℃。”
“地鐵里測溫33℃遭朋友嘲笑,結果朋友測完32℃!不好笑了。”
“小區測額頭溫度,單位測手腕,到底測哪個部位準?”
……
近期測體溫已是出行標準動作,每天進出小區、辦公樓、超市、地鐵等,都會被門口的工作人員對著額頭或手腕“打上一槍”,而這一槍引發的體溫不準問題頻遭消費者吐槽、疑惑。
對消費者而言,最大的爭議就是 “我的體溫才33℃?額溫槍到底準不準”。因額溫槍測試溫差較大、測試不同部位測溫結果存在不小差異,額溫槍的準確性問題引發了廣泛討論,業界和媒體強烈呼吁應出臺相關標準,規范市場準入。
需求不斷擴大
隨著復工復學,作為重要防疫用品的額溫槍成為上班、上學的必備用品。在上個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高度關注,已將額溫槍納入40個城市重點價格監測品種。
一直以來,額溫槍在家庭中使用較少,主要用于醫療機構。疫情期間,體溫檢測是疫情檢測的第一關口,額溫槍等紅外體溫檢測儀器在公眾場所對疑似患者甄別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額溫槍使用量增加,新增生產企業和轉產企業也迅速增加。有數據顯示,3月3日,全國經營范圍含“額溫槍、體溫槍、測溫槍、測溫儀”的企業僅有357家,而到了3月22日,這一數字猛增至3515家。工信部近期數據顯示,手持式體溫檢測儀需求量將攀升至55萬臺。業界分析,額溫槍市場需求量將突破百萬。
隨著疫情發展,國內一些知名廠家陸續接到海外訂單,轉戰海外市場。業內人士預測,額溫槍等紅外體溫檢測設備的市場需求具有持續性,未來市場空間仍巨大。
疫情前曾賣百元左右額溫槍,如今在各電商平臺售價200-300元不等,為此,一些企業如服裝廠家、玩具廠家也紛紛轉產額溫槍。記者也了解到,一些知名品牌為證明自己的產品質量過硬,或為出口準備,紛紛申請獲取如歐盟CE等國際認證。
企業轉產額溫槍有無技術、標準等門檻?業內人士坦言,額溫槍看似技術含量不高,但作為二類醫療器械,生產廠商必須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許可證》《醫療器械注冊證》。
小小額溫槍的跨界轉產也非易事,新入行廠家還面臨質量這一關。據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額溫槍生產慢的原因是配件多,供應鏈比較長。倍爾康公司相關負責人則表示,作為計量產品,一支額溫槍背后是100家左右供應企業的協同。
到底準不準確
額溫槍專業名稱為紅外額溫計,據專家介紹,其為非接觸式測溫儀的一種,是利用物體熱輻射與物體溫度之間的關系來測量溫度,使用方便簡單。額溫槍的優點顯而易見,如測溫快速、應用場景更靈活、無需接觸人體皮膚,可避免交叉感染等等。但額溫槍的準確性問題近期爭議不斷,因誤差范圍大頻遭吐槽。
對于額溫槍的準確性,市場普遍存在兩種聲音:一種認為,相對于水銀溫度計,額溫槍的精度差了些,但是方便易用,應用于篩查足夠了;另一種聲音則認為,額溫槍使用過程測溫不準,難免會導致測溫流于形式。
對此,專家表示,其實在技術上早已能實現高精度的測量,之所以可能發生測溫不準,是因為在實際生活中物體無法向外界輻射其全部的紅外熱量。一般認為被測物體能夠向溫度計輻射95%的紅外線,并且在這一過程還有很多因素影響體溫測量,比如氣溫、風力、人體部位等外界因素干擾,均可能造成測量結果偏離實際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