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安防,建起“第一道紅外防線”
“上半年,我們凈利潤約3億元,同比增長約400%。”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奇說。
扎根杭州濱江區的大立科技主要從事紅外熱成像設備研發生產,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今年初,瞄準井噴的紅外熱成像儀等抗疫物資需求,大立科技在前期的技術積累基礎上,快速實現了批量供貨。截至5月底,大立科技共生產紅外體溫檢測系統超2萬臺,主要分布在機場、車站等人員密集公共場所,其中約1萬臺出口到了世界各地,在抗疫中扛起了有力擔當。
大立科技員工在疫情期間堅守生產一線
疫情期間,大立科技的員工堅守在一線,這支隊伍,曾援助過非洲埃博拉,應對SARS、賽卡、鼠疫等傳染疫情。他們熟悉應急時期檢疫設備的調試,能夠快速配合醫護人員開展工作,建起“第一道紅外防線”。
在杭州高新區(濱江),同樣以紅外測溫技術見長的,還有成立于2005年的浙江紅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疫情期間,在公司生產基地入口,“保證質量、爭分奪秒、為國分憂”12個大字異常醒目。1月中旬,紅相科技關注到疫情。大年初二,全體員工返回杭州重啟紅外熱像儀產品生產線。前期備貨全部投入使用,春節期間公司實行了24小時三班倒工作模式生產。
紅相科技紅外熱像儀在杭州東站運用
疫情之下,專注于視頻監控市場的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也將更多研發力量,投入到紅外測溫產品上。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海康威視迅速成立應急工作組,從研發、生產到供應鏈不同層面,全力保障紅外測溫等相關設備的供給,助力疫情防控。2020年2月17日立項,海康威視通過對現有手持測溫類產品進行升級優化,提高精準度和穩定性,探索用于臨床診斷的可能。
在杭州高新區,大華、新華三、博日科技等企業基于視覺識別技術的積累,也快速整合數字技術,投入到生命健康領域的研發與應用中。今年1—6月,杭州高新區(濱江)的紅外熱像產品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二、浙江全省的96.9%。在風急浪險的逆勢環境下,高新區(濱江)企業搶抓機遇,實現搶灘登陸。
全國數字安防看杭州高新區(濱江),這句話,在疫情中再次得到檢閱。
順勢而為,逆勢而進;只爭朝夕,不負韶華。這就是杭州高新區(濱江)的精神。
激發創新發展新動力
今年上半年,高新區(濱江)實現全區生產總值789.25億元,增長7.0%,增速居全市第一;財政總收入209.67億元;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303億元,增長14.5%,總量躍居全市第一;規上服務業實現營收1106億元,增長6.9%。
面對疫情影響,高新區(濱江)的發展脈動為何韌性十足、動力充沛?
“我們就像是園丁,培育著創新創業的種子生根發芽,從幼苗、小樹,最后成長為參天大樹,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高新區(濱江)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高新區(濱江)秉承著“人才帶技術,技術變項目,項目融資金,實現產業化”的發展路徑,以“杭州高新區(濱江)就是個大孵化器”為大格局,堅持區、市、省、國家依次培育模式,有序推進孵化載體的分類指導和精準服務。通過制定印發《杭州高新區(濱江)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評價辦法》,制定區級孵化器備案管理辦法,推動創新創業生態不斷優化。目前,全區擁有省級以上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53個,其中國家級20個,居全省第一。
在新形勢新目標下,高新區(濱江)逆勢而上,找準定位,布好創新創業發展的“一盤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的建設正在白馬湖邊如火如荼開展,國家“芯火”雙創基地、“濱江聯合創新中心”5G實驗室正式啟用,華為鯤鵬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杭州)等多個重量級創新平臺落地。產業鏈與創新鏈的無縫耦合,激發了“乘數效應”——2019年高新區(濱江)專利申請量18330件,專利授權量10341件,首次突破萬件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