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小編與朋友吃飯時展開了這樣一段對話:
@朋友:最近在做個項目,想買傳感器,你有什么推薦嗎?
@我:你需要什么類型的傳感器?很多品牌都不錯啊,例如基恩士,還有歐姆龍、圖爾克什么的都有對應的傳感器產品……反正都是大品牌,就看你需要什么類型的了。
@我:對了,國產品牌也有一些很不錯的,而且性價比高,你可以考慮看看。
@朋友:艾瑪,國產的就算了吧。進口的多靠譜啊,我寧愿多花錢也不希望項目出什么問題。
的確,在國內工業自動化行業中,普遍用戶的傳感器品牌都是外資,例如康耐視、基恩士、歐姆龍、圖爾克、倍加福、邦納等。在購買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傳感器時,很多企業更是偏愛國外品牌,對于國產品牌也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認為國產的質量得不到保障。
這不,小編的朋友也是這樣,一聽國產品牌就皺起了眉頭。除此之外,許多集成商為了買個安心,很多時候也愿意花兩到三倍的價格去買國外的傳感器。
國產傳感器就這么不值一提嗎?
小編之前看過一位工程師“吐槽”國產接近開關的案例,工程師小A畢業后進入了一家非標自動化公司,公司當時承接了國內某柴油機巨頭企業中速機擰緊設備的改造,這套設備是阿特拉斯于1999年提供給該企業的。上面的接近開關具體品牌已經看不清,但客戶的車間生產主任表示沒壞過,比較皮實。
由于整體設備的所有關鍵部件基本都已經老化了,小A和同事決定更換全部內部電控部件,由于當時沒有考慮到需要更換接近開關,導致手頭沒有現成的,遂找客戶詢問有沒有接近開關能夠提供,客戶便給了幾個國產某品牌的接近開關。小A也沒有多想,覺得國產的應該也可以用,但是在簡單調試后,陪產的時候問題來了。
一共六處接近開關的位置,每一個位置的傳感器都燒毀至少3次,監控供電電壓也沒發現過壓,找客戶要接近開關數量較多的結果是客戶暴跳如雷(后來了解到當時用的那個國產某品牌的接近開關在客戶的采購價格超過300元一只)。
小A只好找公司電氣主管問怎么辦。主管一聽用的是國產某品牌的,當時就說“這個用不得,我給你們發六只進口貨。”一頭霧水的小A收到了主管發過來的瑞士接近開關,一臉懵的裝到了設備上,結果自然是風平浪靜的結束了陪產任務。
故事的結尾就是,從此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小A在設計選型的時候基本上看到國產器件就會直接Pass掉。
1、扶持政策密集
近年來,我國傳感器產業快速增長,應用模式日漸成熟,盡管已經初步形成了從研發、生產到應用的完整體系,但由于產業檔次偏低、技術創新能力較差,國內傳感器產業總體還是呈現低端過剩、中高端被國外壟斷的市場格局。目前,國內眾多的傳感器廠家缺乏底層核心技術,所謂的國產傳感器實際上內部使用的仍然是國外的傳感器芯片,自己只能對傳感器做簡單的封裝,企業自身并沒有傳感器制造能力。
針對國內傳感器的發展情況,從國家層面,已經出臺了多項傳感器產業的推動政策。例如,工信部規劃司在2019年就發布了《2019年工業強基重點產品、工藝“一條龍”應用計劃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公示》。傳感器便是其中的重點之一。
其中,傳感器“一條龍”應用計劃瞄準機械、文物保護、流程工業、汽車、智能終端、環保等領域應用,立足光敏、磁敏、氣敏、力敏等主要傳感器制造工藝,兼顧MEMS等技術,鎖定壓力傳感器、氣體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磁阻傳感器、光電傳感器、通用位置傳感器、聲傳感器、顆粒物傳感器等,以產業鏈上下游供需能力為基礎,應用為導向,針對關鍵環節重點基礎產品、工藝,推動相關重點項目建設和技術突破,形成上下游產業對接的“一條龍”應用示范鏈條,按照“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的原則,推進產學研用世界化協同創新,深化產業鏈協作。
各地政府也密集了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例如:
上海嘉定區之前發布了《嘉定區進一步鼓勵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的有關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到2025年,嘉定以智能傳感器芯片為核心的智能硬件相關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實現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生態體系基本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