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在特定領域也形成了一個個占山為王與賽默飛世爾抗衡的強者,比如核磁領域的布魯克,比如病理領域的德國徠卡。
賽默飛世爾旗下有個病理品牌Shandon珊頓,2008年又并購了德國知名病理品牌Microm美康。放眼全球,對手只剩下德國徠卡和日本櫻花。
其中,德國徠卡早已經占據先機。它在1995年就在華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在很多省份的市場占有率甚至最高做到了90%以上,一度成為組織病理切片機的代名詞!
賽默飛世爾重金砸了十年,也沒有把徠卡從市場的絕對壟斷地位上拉下來,最終以約11.4億美元的現金出售解剖病理學業務。
為什么國外科學儀器企業要如此追求各種形式的壟斷?
因為科學儀器行業的最典型特征——體量小,投入大,一個賽道利潤市場就那么多。正因為體量小、利潤空間有限,所以賽默飛世爾才需要不斷擴張、壟斷,從而攫取更多利潤。
一旦壟斷形成,巨頭們哪怕不用一分錢研發,也能躺著賺錢,后來者就要承受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的艱難考驗。
“請您多用、狠用,不嫌棄地用我們的國產儀器,多給我們使用反饋,幫我們逐步提升與國際品牌的競爭力。”在2021年6月,由中國農科院舉辦的中國科學儀器自主創新應用示范基地在成立儀式上,面對國內科研單位代表,一位儀器行業的老兵幾乎用上了懇求的口吻。
國產設備的困境
現代科學經過幾百年發展,早就過了靠燒杯和試管就能開創一個學科、掀起一次革命的時代。沒有高端科學儀器,再先進的理論都只能是“瞎子手里的槍”。
2013年,清華為了在生命科學領域“趕英超美”,以3000萬一臺的價格從美國FEI公司進口了全套冷凍電鏡設備。為了講價,負責清華生命科學研究的施一公教授整整與美國人磨了兩個星期。買到冷凍電鏡設備后,施一公團隊如同“開掛”一般,頻頻在《細胞》、《自然》、《科學》三大頂級學術期刊上發文。
由此可見,中國在科研前沿領域,的的確確受制于高端儀器設備的滯后,更反映出對于科學儀器需求的迫切性。
為了追趕歐美,中國科研經費投入多年激增,高居全球第二,成了全球科研儀器行業增長最快的市場。
面對這么一塊大蛋糕,國際儀器巨頭們絞盡了腦汁,不惜用上灰色甚至黑色手法。中國法院網曾經刊登的一篇文章《揭秘科研經費腐敗黑洞:一人搞科研全家隨便吃》就指出,很多科研項目在涉及儀器設備時,能用進口通通都按進口的、最貴的價格申報。一些國外儀器的設備經銷商很早便會盯上項目負責人,通過回扣的方式讓科研人員購買他們的設備。曾有相關案件披露,國內一名實驗設備采購員在為本單位采購聚焦顯微鏡、分析儀等儀器過程中,一次就收受儀器設備廠商給予的好處費近萬美元。
相比之下,國產儀器卻無人問津。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生產的高端光學測量儀器干涉儀,各項技術指標都不比國外儀器差,價格只有國外儀器的1/4,但很多科研機構還是要購買國外的儀器。這種現象讓本就處于落后追趕的國產儀器行業進入了惡性循環,陷入了更尷尬的境地。
國家砸錢越多,國產科學儀器行業越慘,因為連低端市場都沒了。
“我們現在的處境比以前更惡劣了。過去是省一級,現在連縣一級都開始大規模要求采購進口儀器。”2015年,國產儀器行業在長春的一次沙龍上,一位從業人員認為,政府采購招標方越來越多通過各種手段采購進口儀器。
2017年在西部某省的教學設備采購清單上,國產儀器干脆全軍覆沒。
導致的結果是,國產科學儀器沒有市場,就沒有反饋和數據,即便拿到投資,也無法改進產品,最后越來越落后,差之千里,甚至陷入了低端產品的惡性競爭中,進一步在圈子里敗壞了口碑。
“中國人購買科研儀器的熱潮,不知道救活了多少外國公司!”一位科技部原副部長對此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