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到時候花時間糾結這些,不如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直接購買同樣的進口設備,實驗做不出來就直接找自己原因重做,沒有其他原因。
究竟是買設備時候心疼錢重要還是最后文章發不出來畢不了業,被其他實驗室搶先發重要,對于成果就是一切的實驗室而言,多花幾個錢根本是灑灑水。
說白了其實也就一點:實驗室買儀器是為了實驗發論文的,買國產儀器的最終結果可能就是實驗做出來數據不對,最后發不了論文,不僅僅費錢,還耽誤事。
科研儀器本身的高精尖特性讓行業準入門檻極高、學術氛圍的限制又將國外科研儀器公司捧上了神壇,二者相互作用讓外國科研儀器公司轉了個盆滿缽滿。
國外的科研儀器公司自己也沒有閑著。
以丹納赫、賽默飛世爾為代表的的科研儀器廠商開始了瘋狂的科研儀器公司收購計劃。
丹納赫成立30多年以來,累計進行了超400次并購重組。在過去的7年中,丹納赫超過50%的收入是通過并購得來。
賽默飛世爾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56年,前身熱電公司(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和飛世爾( Fisher Scientific)在2007年合并成為賽默飛世爾科技。據不完全統計,賽默飛世爾的并購數量也超70次。
在密集的收購案背后,整個科研儀器市場形成了“一家親”局面。
高端科研儀器公司大多來自美國、歐洲、日本,你不制裁我,我不制裁你,即便壟斷大家也都玩得都很開心。
退一萬步來講,買賣這事都是你情我愿的,這儀器都是發國際期刊的儀器,你用不用吧。
國產代替,其路漫漫
說了這么多,那么國產科研儀器有沒有優勢呢?
其實有,而且很多,就比如貨期短、價格低、維修快。
國產儀器的生產維修在都在國內,速度和服務態度不是外國公司能比的。
而產品價格上,根據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學院某教授的說法:進口科研儀器毛利最高能達到80%,產品溢價十分嚴重。
液相色譜質譜儀
既然便宜,又快,那么為什么我們的國產科研儀器卻始終沒有成為學術界的主流?
理由很簡單,國產儀器的這些優勢在穩定性和認可度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小紅書式電商都有耳聞,走的是“KOL”帶貨的路子。其實科研界也一樣,重點學術期刊就是小紅書本書,主要用來展示各大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知名學者成了“KOL”,當這些學者拿著某某公司生產的科研儀器又成功做出了某重大試驗,得出了最新數據,為全人類的知識累積又添了一塊磚之后。
各個實驗室會緊接著開始了瘋狂搶購,在“大V”的試驗基礎上繼續添磚加瓦。
想著用國產設備平替,做出相同試驗?
可一旦最終數據出現了偏差,是你操作不當還是設備貨不對版,導致數據有誤,這事誰也說不清。
試驗講究控制變量,別人用進口設備,你用國產,那就不能叫嚴格的控制變量。
行業認可度提不上來,國產儀器就走不進學術主流。
在實驗室以外,一些國家級檢測/監測中心更熟對儀器的數據精度與設備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教授藍閩波提供了一組數字:截至2018年,全國共約有1800臺核磁共振波譜儀,其中1400多臺是一家國外供應商的產品,國產的僅有50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