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科研儀器是科學研究和技術革新的重要工具,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價格不菲,開放共享是高端儀器使用的有效途徑。如何讓花費大筆經費購入的高端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用得高效?
去年年底,在科技部對21個部門373家單位3.4萬臺(套)原值50萬元以上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情況的考核結果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平臺以服務總機時154182小時和對外服務機時24749小時名列第一。
答案很簡單——對科研儀器運營維護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視。
針對科研目標,先聘人才、再購儀器。這樣可以讓項目首席技術專家根據科研目標需求,對儀器設備先進行調研和規(guī)劃,從而避免盲目購置帶來的儀器閑置、資金浪費;合理配置實驗技術人員崗位,建立專業(yè)化、職業(yè)化技術服務隊伍,通過技術研發(fā)帶動技術服務水平的提高,生物物理所借此將冷凍電鏡的使用效率提升了一倍……重視“人”的因素,發(fā)揮人才創(chuàng)新活力,高端科研儀器高效運轉,成為推動科學探索和突破的“利器”。
隨著科技領域的不斷拓展,整體科研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對科研儀器設施的共享需求越來越大,不僅要求用得上,還希望用得好,盼望獲得高水平的科研儀器實驗服務。在實踐中發(fā)現,科研儀器的用戶不僅需要實驗結果,還需要了解數據背后的意義,促使儀器運營人員的角色從過去的“數據提供者”向“問題解決者”轉變。
不過,目前仍有一些科研機構尚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在推動科研儀器共享時仍然“重物輕人”,對科學家和實驗技術人員的作用認識不夠。例如,一些大型科學儀器設施的實驗技術人員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難以實現對儀器的高效利用。
從科技發(fā)展的趨勢看,包括大科學裝置在內的高端科研儀器設施已成為科學中心的代名詞。從高能物理對撞機、巨型射電望遠鏡,到引力波探測設施,這些大儀器之所以能產出大成果,是因為匯聚了一大批世界范圍內的科研人員,將科研儀器的效能發(fā)揮到極致。科研人員不僅維護運營這些科研儀器,從一開始的設計、制造、組裝到儀器的不斷升級換代,往往也是自己動手,以科學目標為牽引,科研儀器的“科學探針”作用更聚焦、更深入。
高端科研儀器的使用和開放共享,并非只是簡單的“開門迎客”。從購置、研制再到運行,高端儀器和科學裝置的投入十分巨大,關系到科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如何進一步加強人才等“軟件”建設,更加高效地驅動儀器硬件運行,需要探索有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