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分析測量儀器的校準周期,受其使用頻繁程度、準確度要求、使用環境、使用性能等多因素的影響,可以說,確定校準周期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很多分析人員在以下幾個問題常有疑問,比如:如何確定校準周期的原則和方法? 確定校準周期有哪些現行的標準依據?實驗室內部可以隨意更改儀器設備的校準周期嗎?別著急,答案一個個來揭曉!
標準文件中關于校準周期如何解釋?
CNAS-CL01中5.10.4.4校準證書(或校準標簽)不應包含對校準時間間隔的建議,除非已與客戶達成協議。該要求可能被法規取代。明確規定校準實驗室不能給出校準周期的建議。校準周期由實驗室根據計量器具的實際使用情況,本著科學、經濟和量值準確的原則自行確定。儀器在第一次校準之后,第二次校準時間先規定1年,1年后送校準實驗室校準還是很“準”(與第一次校準比較在誤差范圍內),就可定2年了,依次類推,最長不能超過5年,但期間一定需安排期間核查,如果發現不穩定情況,就需重新校準。
校準周期的確定要有理有據
先說校準周期,也就是確認間隔,它是衡量計量工作質量的關鍵環節,關系到在用測量儀器的合格率。只有嚴格執行校準周期,才能保證科研生產等各項活動的順利進行。為保證量值準確可靠,必須科學的確定校準周期。
校準周期不合理會怎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測量儀器的校準周期是否合理,取決于校準合格率,也取決于儀器的歷史校準記錄,可將其作為最基本的依據。但隨著時間的變化或是操作環境的變化,或者是測量儀器使用方式和條件的變化,可能導致儀器失準。因此,當測量儀器的一個校準周期過后,就該立即校準。另外,在有效校準期內,也應不定期抽查儀器偏離的狀態。根據上述信息對校準周期做適當調整,適當延長或縮短校準周期。
確定校準周期的原則
確定校準周期必須遵循兩條對立的基本原則:
一是在這個周期內測量儀器超出允許誤差的風險盡可能最小;
二是經濟合理,使校準費用盡可能最少。為了尋求上述風險和費用兩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須使用科學的方法,積累大量的實驗數據,經分析研究后確定。
必須按照校準規程規定的周期進行校準嗎?
用戶的使用情況是千差萬別的,若不加區別的一律機械的按照校準規程規定的周期進行校準,很難保證所有的測量儀器在校準周期內都是合格的。因此,必須按照測量儀器的實際使用情況確定校準周期。但是,由于實際情況相當復雜,要絕對正確確定校準周期,是難以辦到的,只能要求大體上正確、合理,使實際情況更加完善、科學,更加經濟合理。
注意哦:盲目的縮短校準周期將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對測量儀器的壽命、準確度及生產和人力也將帶來不利影響。而單純由于資金缺乏或人員不夠而延長校準周期將是十分危險的,可能由于使用不準確的測量儀器帶來更大的風險甚至嚴重的后果。
確定校準周期的依據
校準周期的確定需要各種專業知識,考慮多種因素。若超過一個周期,可能引起質量特性的惡化,那是由于機械磨損、灰塵、性能和實驗頻次等所致。對這些因素變化的敏感性取決于測量儀器的類型。質量好的,可能受的影響小一些;質量不好的,可能受的影響大一些。因此,各個實驗室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每種測量儀器的校準周期。
確定校準周期的依據是:
使用的頻繁程度。使用頻繁的測量儀器,容易使其計量性能降低,故可以縮短校準周期來解決。當然,提高測量儀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質、制造工藝和使用壽命也是重要的手段。
測量準確度的要求。要求準確度高的單位,可適當縮短校準周期。各個單位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需要什么準確度等級,就選擇什么等級。該高就高,該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準確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精度過低,滿足不了使用要求,給工作帶來損失,也是不可取的。
使用單位的維護保養能力,如果單位的維護保養比較好,則適當縮短校準周期;反之,則長一些。
測量儀器的性能,特別是長期穩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類型的測量儀器,穩定性、可靠性差的,校準周期應短一些。
對產品質量關系較大的, 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測量儀器, 其校準周期則相對短一些;反之, 則長一些。
如何科學地確定校準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