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 政策解讀】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這是黨中央站在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任務十分艱巨。《建議》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并且明確要求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這一重大戰略部署,體現了黨中央對制造業戰略定位的新認識和重視實體經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發展新動力的堅定決心。
建設制造強國,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戰略選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特別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調整,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試圖重塑制造業競爭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謀求新一輪競爭中的有利位置。面對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新調整和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新挑戰,我們必須前瞻部署、主動應對,在新一輪全球競爭格局中贏得主動權。
建設制造強國,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實現提質增效的客觀要求。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實現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十二五”以來,我國制造業穩步發展,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穩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之位。但也應看到,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產業結構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不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我們必須堅持調結構、轉方式不動搖,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以制造業提質增效升級保證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推動國家競爭力整體提升。
建設制造強國,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支撐。制造業是實現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參與國際競爭和保障國防安全的基礎所在。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不可能成為經濟大國和強國,制造業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根本保障。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制造業這一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撐。
“十三五”時期建設制造強國的重點任務
《建議》指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這是建設制造強國的基本要求。制造業發展必須以創新為基點,不斷培育發展新動力、厚植發展新優勢、構建產業新體系,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十三五”時期要重點完成以下幾項任務。